1904年2月8日夜,中国旅顺港口突然燃起战火,西方列强中名列前茅的沙皇俄国舰队遭受攻击,攻击方赫然是实力远远不如俄国的日本。这是日本赌上国运的一战,战胜则彻底跻身世界列强行列,战败则耗尽国力,丧失崛起机会。
此战十分激烈,日本破釜沉舟,俄国不容有败,全都投入了大量兵力财力,前后交战一年半时间,最终以日本惨胜告终。《有一类战犯叫参谋》有过这样的描述:赌是赌赢了,赌本也花掉不少,死伤38万,军费17亿日洋......数据不见得精准,但相比甲午战争,足见损失之大。
在日俄两国战后谈判时,日本以《马关条约》为参考,提出了30亿战争赔款,以及割让包括库页岛、堪察加半岛等太平洋沿海地区的要求。对于日本的无理要求,俄国并没有妥协的意思,尼古拉二世公然表示:“不会给一分钱赔偿,不服气的话,我调来欧洲部队继续打!”日俄战争是因为什么爆发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博弈?战后谈判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日俄矛盾,始于中国
1895年4月,在甲午战争中胜利的日本,威逼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获得两亿两白银赔偿,还得到了辽东半岛等大片领土使用权。当日本上下弹冠相庆时,俄国却坐不住了。当时他们希望获得战略价值极高的不冻港,对我国东北一直势在必得。如今日本的做法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俄国甚至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当时的日本仅仅刚登顶亚洲,面对西方列强,实力还大大不如。在俄国以及其盟友德国、法国的压力下,日本最终决定放弃辽东半岛这块“肥肉”。虽然暂时认怂,但资源匮乏的日本却没有放弃对东北地区的觊觎之心,决心利用掠夺的资源扩军强兵,等到有足够底气后,便开启与俄国的战争,重新获得这块“大肥肉”。
此时对日本充满仇恨的清政府并未看清真正形势,选择了联俄抗日这条路,在俄国的诱导下,我国给出了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又被迫租借了旅顺、大连等港口,等到醒悟时为时已晚。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八国联军相继撤离北京,趁机出兵东北的俄国却一直制造借口,拖延不走。此时西伯利亚铁路正在修建中,一旦竣工运营,俄国的军队物资将能轻松连通东北地区,那时我国东北将真正成为俄国的囊中之物。
东北的利益太大了,已经将中国视为板上鱼肉的其他列强,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全都对俄国升起了不满之心,其中尤以急需资源的日本最为激动。两国矛盾逐渐升级,日本已经升起了与俄国一战的心思。
日俄战争,日本有何底气主动出手?
身为新兴列强,日本当时的实力还是比较弱的,对于有着百年底蕴的老辈强国,日本到底有着什么底气挑战俄国呢?
第一,地理优势。日俄矛盾主要在东北,发生战争也只能在此地。沙俄当时无论是人口、物资还是军事、行政单位,大都集中在西方的欧洲地域。沙俄国内的领土又特别庞大,东西跨度极长,想要跨越渺无人烟的西伯利亚平原调集部队、物资,成本极大,时间上也难以支持,所以对于东北的掌控,俄国有着很大的限制。
而日本距离东北仅隔了一片日本海,驾驶战舰很快就能抵达,无论是机动性,还是时间、经济等成本,相较于俄国都要小得多,让日本产生了可以一战的冲动。
第二,军事实力相较不弱。当时日本国内人口4400万,经过近些年的扩张发展,陆军人数已经有37.5万人,能够出海作战的部队也有近30万人数。战舰方面,日本更是有着大批英国进口的新型战舰,加上一些老式战舰,共有80多艘。总体战力上已经称得上极强。
而俄国当时人口高达1.4亿,仅常备军就有105万之多。不过俄国的主要兵力全部集中在欧洲地区,远东这边的常驻军队只有10多万人,俄国太平洋舰队也仅有60艘舰艇,总吨位比之日本还稍有不如。战火一旦燃起,面对难以调集主力部队的俄国远东军,日本还是很有底气一战的。
第三,英美乃至清政府的支持。在欧洲,沙俄的崛起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老牌王者英国的地位。而沙俄肆无忌惮地扩张脚步,更是损害了其他列强们的利益。此时日本与沙俄存在极大矛盾,正是对付沙俄最好的刀。因此早在1902年1月,英国便与日本结成同盟。此时美国虽未明确结盟,也已经产生了扶持日本对抗沙俄的想法。
有着英美等强国的支持,日本无论在军事对抗还是政治交锋中,都将更有底气。而此时意识到沙俄狼子野心的清政府,也暗中选择了联日抗俄,这种本土优势,将很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支持让日本信心十足。
日俄战争,损失惨重
1903年8月,日本就东北朝鲜等问题与俄国开始了谈判。次年2月6日,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日本率先亮明态度,主动与俄国断绝外交关系。两天后,在俄国军队完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日军突袭旅顺港俄国舰队,日俄战争正式爆发。
由于实力差距悬殊,这场战争对于两国来说是时间上的竞赛,日本希望速战速决,而俄国则希望拖延时间,源源不断从西部调集更多的兵力、资源支持此战。俄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马卡洛夫灵活地贯彻了这一思路,在日本松懈时出港攻击;当日军摆出决战架势时,毫不犹豫地撤回港口。面对岸上俄国火炮的威胁,日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可战争的魅力就在于其意想不到的偶然性,4月13日,俄军司令马卡洛夫乘坐的舰艇不幸碰到水雷,在爆炸中,这位表现一直不错的指挥者失去了生命。
此后太平洋舰队失去了这种灵动的打法,一直拖延不出。可除了海上战场后,陆地上也有着激烈的交锋,俄国海军这种被动的龟缩方式,无异于放弃主动权,将压力转移到陆军身上,一旦陆军失利,内外夹击,海军将难有翻身的机会。
果不其然,4月30日,日本陆军通过朝鲜半岛登陆,开始向辽东俄军发起进攻。面对炮火猛烈的日军,沙俄陆军难以抵抗,损失惨重,边战边退,彻底打开了东北大门。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日军以高效的行动力和悍不畏死的战术,逼退了辽阳、大连等地的驻军,向最重要的目的地旅顺逐步进军。一旦旅顺丢失,俄国的太平洋舰队将不足为虑,日军获得制海权,迅速集结兵力,在东北进行大规模地面战争。
实现这个目标,日军并没用太久。10月30日,在攻打旅顺过程中,日军占据了至关重要的203高地,以此为火力点,成功摧毁了被日军舰队追赶的俄太平洋舰队。
此时英美等国家的支持也突显作用,在前往辽东支援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启航后,因为误击英国渔船,遭到了包括英美等列强的孤立,途中几乎找不到可以停靠添加能源的地点,航速奇慢无比,大半年后当即将到达目的地时,状态不佳的俄军舰队根本没有休整的机会,遭遇日军舰队伏击,被一战彻底毁灭。自此,俄军彻底失去了海上争锋的能力。
而陆地战争,随着沙俄不断增兵,俄军很快增长至20多万人,完全超出了日军的17万陆军。火炮方面,俄军也高出日军100多门,两方均出现了严重伤亡,日军由进攻转入防守。
值得一说的是,当时清政府暗中确立了联日抗俄的思路,发挥本土优势,不仅为日军提供了诸多资源补给,医疗救助,还派出大量间谍,搜集提供了诸多关键的情报信息。这些支持让日军在战场上继续作战,并未显露太大的下风。
此时日军已经投入了10多亿战争经费,基本耗空了国内数年的积累,如果坚持持续和俄国作战,将很可能导致国家彻底崩溃。就在日本处于两难境地时,俄国也坚持不住了。真正令俄国崩溃的不是日本,不是英美,而是本国内突然爆发的革命。
1905年,基于对长期战乱、政府剥削统治的不满,国内爆发了罢工、暴动、恐怖攻击等混乱,持续了近两百年的俄罗斯帝国面临崩塌的危机。此时为了稳定局面,维持统治,沙皇尼古拉二世不得不选择抽身而出,承认失败。
日俄谈判,败者不怂
1905年9月5日,美国朴茨茅斯迎来日俄代表,开始关于和平谈判进行相关工作。这场战争两国损失都不小,尤其对于新兴列强,底蕴薄弱的日本来说,国家几近崩溃。为了恢复本国元气,本着战胜国拥有主动权的日本,起了大敲俄国竹杠的想法。
当时东京帝国大学的七位教授提出了一个方案,按照甲午战争的赔偿比例计算。甲午战争日军投入两亿日洋,最终获得约3.44亿日洋赔偿,以及大片割地赔偿。
此次战争日本共投入17亿经费,是甲午战争的8倍多。按此比例,俄军应赔款30亿,另需割让俄太平洋沿海包括库页岛、勘察加在内的地区。对于当时的世界强国俄国来说,这个赔偿要求挑衅意味十足,尼古拉二世当即发火道:“一分钱不给,不服气就再战。”
此时俄国虽然内外困境交加,但无疑仍有一战的实力。反观日本,已经真正的山穷水尽,如果战争再起,最先挺不住的就是他们。因此在多次沟通后,日本最终决定,不要求赔款也必须要结束战争。
最终在美国等国家的协调下,谈判顺利完成:沙俄不必赔款,但需要承认朝鲜归于日本势力范围,并割让库页岛南部,将南满铁路和旅顺租借权转让给日本。
20世纪前后,日本曾进行了两次改变国家的大战,一次是中日甲午战争,一次是日俄战争。两次战争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在谈判时的结果却是天差地别。甲午战争谈判时,我国代表被肆意凌辱,毫无主权,《马关条约》也是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而日俄战争谈判时,面对日本的无理要求,沙皇却硬气地表达拒绝,并成功为自己国家争取到最小的损失。
归根结底,一是实力使然,二是不能存在妥协心理。在面临国际问题时,实力代表着话语权,所以唯有发展进步,才能让我们国家硬气起来。当然,面对主权等原则性问题,即便战斗到底,我们也绝不能妥协。否则,下次面对的将会是更大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