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年组织和改造新民学会的过程中,关于如何才能成功,毛主席曾这样说过:
不但要有一班刻苦励志的人,而且要有一个大家信守的主义。主义好比一面旗帜,旗帜竖起来后,人们才有所趋附。既有了主义,又有了人,剩下的任务就是去建立一种组织,把信守这个主义的人组织起来,并通过这些人,拿了这个主义去组织联络更多的人。
可见在学生时代,毛主席就对主义与信仰就非常看重。
信仰是发展之魂。一个组织是这样,一支军队更是这样。
政治建军无疑是军队能保持强大力量的立军之本。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军队,孙中山曾有过类似实践。
上世纪20年代,吃尽军阀苦头的孙中山终于认识到必须建立一支革命政党领导的革命军队,但他并没有提出一整套政策措施来确保“主义治军”“以党领军”。
孙中山去世后,这些原则都被践踏了,此后的蒋介石国民党军队一直内斗不停。
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虽然已经开始注意军事工作,比如派大批党员到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去做政治工作、担任党代表。
但那时共产党对掌握革命武装还缺乏经验,没有足够的重视,党还未独立组建、领导和指挥过完全属于自己的军队。
毛主席在总结这一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时曾说:“过去我们责备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而我们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正因如此,“生气勃勃的中国大革命就被葬送了”。
坐而论不如起而行。
1927年9月,按照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的决定,毛主席以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领导湘赣边界秋收暴动。
9日,暴动发动,部队统一编组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19日,暴动部队在遭受重大挫折后,毛主席提出“向萍乡方向退却”。
此时的秋收起义军余部枪多人少、极度疲乏,不足1000人。
作为掌舵人的毛主席毅然决定率部进军井冈山,通过联络、改造当地地方武装袁文才、王佐部队,于10月下旬在此站稳脚跟。
时年34岁的毛主席在这一个多月的军事指挥与领导活动,显示出其超越同侪的远大眼光、果敢气魄。
当时中共在共产国际与苏联的指导、影响下,坚持城市革命的暴动计划。
毛主席及时改变原定攻打长沙等大城市计划,改向国民党军队稀薄的农村区域发展,从后来无论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还是毛主席个人命运的变迁来看,这都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
在部队中以在基层建立组织的形式确认、保证军队服从党的领导,是毛主席的创造性贡献。
秋收起义兵败后,转移途中,毛主席带着脚伤一路调查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后成开国上将的陈士榘回忆毛主席当时说:
“我观察过,凡是拥有一定数量党员的连队,士气就高,作战英勇,长官也能得到有效的民主监督。”
他尤其对何挺颖任党代表的连队印象深刻。
这个连党员多,注重发挥党员积极作用,基本没有逃兵。
毛主席多次找何挺颖谈话,听取意见。
何挺颖说:我看要从军队的党组织去考虑。部队党组织太少,党员人数也不多,这样就抓不住士兵。
毛主席还先后与宛希先、何长工、韩伟等谈话,了解北伐军党组织建设情况,当时叶挺独立团是团建支部、营建小组。
共产党员以军官为主体,起始只有20多人,士兵中基本没有党员。
于是,毛主席下定决心,再造一支新型革命军队,他在江西永新三湾村宣布了五项整编措施,特别是党组织实行支部建在连上,设党代表,增加基层军官和士兵为前委委员;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从管理伙食开始,实行内部民主管理制度。
这些措施,开启了党对军队领导和民主政治建设之路,铸就了人民军队之魂。
这些做法虽然遭到部分军官的激烈反对,但因得到了下层士兵的拥护坚持了下来,红军的战斗力与毛主席的威望随着红军的胜利与地方割据区域的扩大增长起来,连白军俘虏兵都成为勇敢的战士。
毛主席在建军之初,就确立了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
但由于毛主席亲自制定的建军宗旨深入军心,部队被打散后还能重新聚集起来,甚至一个不落地跑回来。
罗荣桓元帅在回忆井冈山斗争的文章中,就讲过这么一个例子:
“毛泽东同志曾率领31团的三营,下山去接应28团由湘南返回井冈山。夜间通过桂东地区,遭到敌人袭击,部队当时被打散了,大家很着急。但第二天清晨一集合,只少了一个担架兵。大家都以为他当了逃兵,谁知等部队回到井冈山,这个担架兵早已回来了。”
开国大将黄克诚后来回忆说:“毛主席当时比我们确是要高明好多倍。我再举个小例子。我到井冈山后,毛主席提出军队不能发饷了,要搞供给制。我当时想:这个办法行得通吗?对于有觉悟的共产党员来说,这样做不成问题,但很多战士不发饷怎么行呢?当兵的发饷、当官的发薪,是一切旧军队的惯例。北伐时的国民革命军也是这样,当个少校每月就有一百几十块大洋。现在一下子变过来,队伍能带下去吗?我有些怀疑。可是后来,这个办法居然行通了。只要干部带头,官兵一致,就行得通。井冈山开始时期,队伍比较小,打土豪打得比较多,每个人一个月还可以发三块钱。一两个月以后土豪打得差不多了,钱来得少了,就每人每月发一块钱,以后发五毛。后来连五毛也发不起了,每个人一天只发五分钱的伙食钱,包括油、盐、酱、醋在内。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部队不仅没有散掉,反而越打越强,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这样做是不容易的,别人是提不出来的。”
有信仰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装备极差,营养更差,穿得更是破衣烂衫,但却把张学良装备很好的部队打败了。
为此张学良晚年感慨万分地说,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是一支疲惫之师,还能把我的部队打败。
我们都是带兵的,我们谁能把部队带成这个样子?走了两万五千里,还跟着你走,而且还能打胜仗,还没把部队带没了,带散了!
正因为牢记宗旨不忘初心,这支军队历经磨难,沧桑难改其情怀,愈挫愈奋,直至所向披靡,最后赢得了新中国,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