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盛和王平两位将军是新中国的优秀将领,他们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表现不俗、功绩卓越,在长征和抗美援朝时期两个人是上下级关系,积攒下不错的关系。
两个人曾先后进入低谷期饱受苦难,但这没有磨灭两个人的交情,他们相互扶持一直到老。
娄山关的初相识
1935年2月红三军团以13团为主力,10团、11团从两翼迂回进攻,12团为预备队,向娄山关发起进攻。
时任11团政治委员的王平根据军团部的战斗部署,协助团长将11团从娄山关左翼绕出,迂回板桥阻击敌人,切断其退路并配合正面部队突击敌人,
王平积极参与团的指挥,他不辞辛苦对部队进行政治动员,在他的鼓舞下全团官兵士气高涨,连夜冒着刺骨寒风顶着大雨,踏着难走的陡峭山路,在第二天拂晓赶到板桥。
部队来不及吃饭休息立刻向外围之敌发起攻击,抢占镇外的山头,并趁机向镇里面进攻,敌人在突然打击之下仓皇应战很快就逃走了。
经过喘息敌人又集中一批兵力,对11团发起反击,王平指挥一营三连向敌人猛烈突击,将敌人打垮稳住防线。
随后11团又和兄弟部队一起在板桥周围山区展开一场大规模的追击,在11团的穷追不舍下,敌人在遵义城下全部被俘,策应娄关山战斗圆满完成,28日11团和其他红军部队一起再占遵义城。
而在娄山关正面战场,丁盛所在的预备队12团被彭德怀命令协助13团正面向娄山关以南实施进攻。
早就摩拳擦掌的12团官兵接到命令后,立刻用1、2营为前锋,给予反扑之敌迎头痛击。
敌人毕竟是黔军的精锐,他们不甘心失败,很快在半山的几个弯道设立障碍和火力点。
摧毁敌人的火力点后他们又遭到敌人大队人马的反击,战斗呈现胶着态势,敌人一看12团2营的兵力不多,打算以多打少进行轮番进攻。
在12团团长等人的号令下,一场惨烈的刺刀肉搏战开始,面对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敌人被杀得丢盔弃甲,潮水般往后退。
前卫连指导员丁盛在这次战斗中,率领全连猛打猛冲,对打垮敌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敌人节节败退到距离遵义城只有15公里的十字铺,冲在最前面的丁盛向政委谢振华报告,说前面是11团正在和遵义城前来阻击红军的黔军发现交火。
12团2营和11团在十字铺并肩作战,歼灭大部分增援敌人,丁盛因为在战斗中冲得太猛摔伤了腿,导致行动困难,团长和政委取笑说敌人不能打倒丁盛,只有他自己能打倒自己。
这就是王平对丁盛的第一印象,丁盛和王平这对后来的老交情,在娄山关之战和对方有了首次交集,丁盛因为表现出色军事才能不俗,从政治干部转为军事干部调任至11团当连长,上级是王平。
王平在华北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平和丁盛都在晋察冀地区,但丁盛跟随第四纵队挺进冀东,后来当选为党的“七大”代表,于1940年跟随晋察冀代表团奔赴延安,在延安一直待到1945年。
王平则在平型关大捷后,和刘秀峰、李葆华等人组建晋察冀临时省委,远赴冀西山区发动群众,收编散兵,组建人民武装,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接手任务后王平找了一本三十万分之一的地图,和翻译成中文的苏联《游击战争》,揣着四十元钱,和众人远赴冀西阜平开创抗日根据地。
当时的阜平一片荒凉,群众情绪动荡不安,王平感到自身责任的重大和完成任务的艰难,他没来得及休息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在八路军115师罗荣桓主任指导下,王平着手成立“动委会”,开展恢复党组织和组织武装的工作。
“动委会”获得罗荣桓主任的鼎力支持,他选派了七八名经过长征的红军干部协助王平,王平将他们派往各个区组织区“动委会”,发动群众搞武装。
当时日本人虽然还未进犯阜平,但当地的国民党县级政府已经名存实亡,有关系的全部跑路,剩下土匪、兵痞和土豪劣绅勾结在一起。
这些人在农村横行乡里、无法无天,假借抗日的名义到处抢劫绑票,欺压百姓。
一度吓得区公所没有人上班,连警察都躲在外面不敢回来管事,派往各区的干部到职后立即张贴县“动委会”布告,宣传抗日主张,并组织进步青年搜集零散枪支弹药,狠狠打击那些罪大恶极的土匪头子,社会秩序这才得以恢复。
广大人民群众看到“动委会”不搞国民党那套虚假玩意儿,是真心实意代表他们利益的抗日组织,有的捐钱有的献抢,纷纷把自己的子弟送到“动委会”,不到一个星期全县动员了四百多人。
王平以阜平为基地,积极向周围邻近县城发展,先后派人到曲阳、完县、行唐等县组织成立“动委会”。
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阜平的各个区和行唐、曲阳两个县连成一片,成立多达两千余人的抗日义勇军。
1937年11月下旬,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成立,王平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他和司令员陈漫远一起努力搞指挥机关的建设,积极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动员人民参军参战,第三军分区的队伍很快壮大到一万多人。
由于部队在短期内扩展迅猛,地方上的散兵游勇也掺杂进来,部队内逐渐出现作风散漫、党性不坚定等问题。
王平按照毛主席的建军原则进行集中整训,选拔训练干部建立健全各级组织,亲自讲授红军政治工作传统,加强部队的组织和思想建设。
对部队新成分进行严格审查,坚决把混进革命队伍里的流氓兵痞清洗出去,与此同时还对部队进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通过王平的整训部队思想觉悟大大提高,抗日热情空前高涨。
为了进一步扩大抗日武装,王平把目光转向当地的地主武装。
曲阳县有个地主叫李树林,他手里拥有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自封司令的李树林表面上高喊抗日背地干尽坏事,王平决心改造收编这支队伍。
王平孤身一人找到李树林和他谈判,而李树林把自己的队伍摆成长长的两条兵线,中间留了一条小路给王平走,士兵们高举刀枪,名义上是欢迎王平,实际则是恐吓对方,耀武扬威。
王平表现得非常淡定,他从容不迫地走到李树林面前,义正词严地跟对方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聊天中王平发现李树林这个人有点官迷,他灵机一动假借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名义,委任李树林是曲阳县副县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把这支两千多人地主把持的队伍收编。
解放战争中的丁盛
在延安的丁盛先后进入军政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后来又被分配到教导二旅一团当政委,率领部队搞生产。
抗日战争胜利后,丁盛奉命率团挺进东北直达锦州,并在东北带领新组建的27旅抵抗从山海关气势汹汹扑过来的国民党十三军。
当时27旅除了原有的老一团,还有从冀中地区来的一个团,沈阳地区当地工人和被俘人员组建的一个团,但抵抗国民党十三军的行动过于仓促,导致丁盛一时间没联系上另外两个团,只能带着老一团奋起抵抗。
援军抵达后丁盛所部撤往辽西朝阳,撤离途中老一团被调走,他带着其他两个团去开辟锦山线和锦承线铁路之间的地区。
这片地区是个战略要地,早前没有共产党部队涉及此处,缺少群众基础、缺少党组织,当地的地图和向导也没有,有的只是遍地土匪和各色反动武装。
丁盛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当地群众条件比较贫困艰难,部队过得也很困难。
从陕北跟着丁盛一路打过来的副连长张凤鸣,因为革命意志坚强忠贞,聪明能干,很得丁盛喜欢。
在战斗中负重伤的他没有医药,近乎等死的他告诉丁盛自己想吃一个鸡蛋,可丁盛手里硬是买一个鸡蛋的钱都没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牺牲。
穷则变,为了改变部队困难的处境,丁盛想出“吃大户”的办法,通过打击匪特土杂,消灭这些危害群众的败类,建立群众基础团结群众,用缴获来度过前期最困难的阶段。
跟热河联系上后,丁盛有了更加稳定的供给,在热河省军区的领导下丁盛部队以连、营为单位,分散宣传和发动群众,配合地方建立政权和群众组织。
模范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解放军很快取得当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纪律之严明让经历过军阀、日寇和国民党统治的百姓瞠目结舌。
一名侦察班长在一个天主教信徒较多的村侦查时进入一位段姓老乡的院子,有只恶狗突然扑来让班长措手不及,反抗中他掏出手枪把狗打死。
老乡发现后责难班长许久,他一气之下砸坏老乡的一口铁锅。
鉴于他严重违纪影响恶劣,经过商议部队决定召开群众大会审判并执行枪决,看到解放军因为这点事情就要枪毙那名班长,全村百姓跪倒一片求情,希望解放军能宽大处理,留班长一命让他继续打蒋介石。
这名班长因为群众的求情免于一死,深知后悔的他向段姓老乡真诚认错道歉,并跟部队保证坚决不犯第二次,全部精力都用在解放事业上,后来这名班长还在战斗中立功受奖。
抗美援朝再相逢
1953年1月五十四军奉命进入朝鲜作战,丁盛任军长,他们赶上了抗美援朝最后一次战役—金城战役。
4个月后杨勇和王平分别被任命为二十兵团司令员和政委,奔赴朝鲜指挥二十兵团进行金城战役。
这是王平和丁盛第二次成为上下级,接到命令后丁盛为了争取到作战任务,带着政委谢明马不停蹄地赶到兵团司令部。
一进门丁盛便开口说,紧赶慢赶总算赶上了。
听到老熟人丁盛的声音,王平开玩笑地回他,你放心,就算赶不上自己也会把好差事留给他,毕竟这可是号称“大胆将军”的丁盛。
丁盛所部接到打敌人“首都师”的安排,他兴奋地拍拍胸脯,跟领导保证一定打好这一仗。
面对南朝鲜总统的李承晚的“御驾亲征”,志愿军丝毫不给面子,五十四军一三五师在巨里室北山坚守阵地,敌人400余架飞机和30多辆坦克的火力覆盖没有打垮志愿军。
阵地先后争夺25次,直到停战协议签署当天,仍然牢牢掌握在五十四军手里。
朝鲜战争结束后丁盛和王平分别回国,两个人各自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丁盛还指挥过对印自卫反击,打出了军威、国威。
可惜这位将军没有像王平一样坚守住自己的内心,曾误入歧途、迷失方向。
不过对于王平这个老上级,他没有和其他人一样避之不及,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丁盛从广州调到南京军区当司令员。
此时王平也正好回南京等待上级安排工作,王平一到南京丁盛就去他家看望,并极力邀请王平对自己家做客吃饭。
两个人在家里看电视、喝茶、聊天,丝毫没有因为外界的局势影响二人友情,传达中央文件时也会特意请王平一起参加。
丁盛安慰王平不用太过忧心,没事可以出门走走,比如到上海去逛一逛都可以,不要担心不要有顾虑。
1975年1月,总政通知王平去北京,刚开始丁盛热情地邀请王平一起坐飞机过去,免得旅途劳累。
当天晚上丁盛可能收到什么消息,或许他心里已经有点感觉,迷失方向的自己很快会迎来属于自己的结局,他第二天变卦告诉王平飞机坐不下,给他安排了火车。
1999年丁盛去世,而和他交情颇深的王平也在前一年于北京逝世,他们的去世代表着新中国开国将领的逐渐落幕,也是新中国的一大遗憾。
参考:
《王平将军自述》
《解放军将领传 13》
《四野首任军长传奇》
《中共党史口述实录 第3卷》
《杰出的军队政治家王平上将》
《峥嵘岁月战友情 54集团军广西部分战友回忆录》
《红色印记 中央红军在汇川 汇川区文史资料 第5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