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明朝开国名将冯胜为大将军,傅友德、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统率20万明军攻打盘踞在辽东北元残部,在明军泰山压顶式地打击下,北元军纷纷溃败,北元在辽东的最高军政长官纳哈出率20万部众归降大明,大明一举恢复辽东故土,安史之乱后,时隔600年,汉人势力重回辽东。
明军控制辽东后,朱元璋将纳哈出所部20万人西迁到辽河上游,并将其一分为三,设置了兀良哈三卫,即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也称朵颜三卫。而后,朱元璋又在北方沿边设置十三个塞王,鉴于朵颜三卫的重要性,朱元璋又在此单设大宁卫(今内蒙古赤峰市的宁城县),以宁王朱权镇守其地,并受命节制兀良哈三卫,史载“精兵八万,革(战)车三千”,是当时十三塞王中军事力量最强大的一位。大宁卫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这里北接辽河,南靠燕山,是辽东进入草原的必经之地,也是压制蒙古(草原)和女真(东北)的重要棋子。
按照朱元璋的制度设计,由塞王戍守边关、长城沿线的驻防军扼守各要隘、中央军镇守都城南京,大明江山势必铁桶般牢固。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苦心培养25年的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力排众议册立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上位后,对拥有重兵的塞王们非常忌惮,遂采取近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削藩,此举逼反了镇守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朱棣在自己的根据地北平以“奉天靖难”的名义举兵造反。由于实力严重悬殊,朱棣用计袭取了大宁,收编了宁王麾下的8万精兵,特别是由兀良哈三卫组成精锐骑兵,后来朱棣以兀良哈骑兵为突击队,多次大败朝廷军队,立正赫赫战功。
1402年,经过4年的艰苦战斗,朱棣成功从北平打到南京,将朱允炆掀翻在地,成为大明新的主人,是为明成祖(或明太宗),并改元永乐,大明进入永乐时代。朱棣上位后,大规模册封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对于兀良哈三卫的突出表现,朱棣脑袋一热,将大宁卫赏赐给兀良哈三卫,并将明军内迁长城附近,如此一来,北平就直接处于兀良哈三卫威胁之下,是为“大宁弃守”事件。
朱棣放弃大宁后不久,恶果就出现了,占据大宁的兀良哈三卫与草原上的瓦剌、鞑靼两部眉来眼去,多次暗中袭击明军,特别是失去了大宁的拱卫,北平成为了一座边境城市。后来,朱棣为了弥补自己的战略失误,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平(后改名北京),以便及时应对草原的危险。朱棣还发动五次大规模北伐行动,其中针对兀良哈还专门进行了一次军事惩戒行动,兀良哈才暂时“老实”了一段时间。
可惜,自朱棣去世后,继任的明仁宗、明宣宗不再坚持对草原的强硬政策,执行更加消极的被动防御政策,相继撤销在长城以北的明军卫所,使得朱元璋、朱棣时代数十万将士的鲜血白流,也间接导致土木堡之变(1449年)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