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姬发无疑是周王朝的开创者,这种开创不只指他灭商建周,也指他辅助父亲姬昌积蓄力量,强大周族。因为姬昌只比父亲小十五岁,这让姬发有更多时间帮助父亲完成大业。
父亲姬昌是爷爷古公亶父就认为可以兴周的人。当然事实上,周族在他手里强大了,而且获得了人心。更是造成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为灭商奠定了基础。
但武王不是嫡长子,他有个哥哥叫伯邑考,也是个十分优秀的人。可是为了救被纣王囚禁于朝歌的父亲,伯邑考亲自到了朝歌要代父受过。但纣王没有答应,而是把伯邑考杀死做成包子,让姬昌吃。想看看这个人倒底是不是圣人。为了伟大事业,姬昌还是吃了儿子肉做的包子。所以武王姬发的哥哥死的不只是悲壮,而是有些惨烈了。但哥哥的以身救父,让姬发成为天然的继承人。在姬昌病逝后,他接过了周族的大旗,也担起了剪商兴周的大任。
父亲不只给他留下一个强大的,人心归服的王国,也给他留下了姜尚这个奇才。但姜尚是父亲请来的,算是前朝老臣。如何能更好的加强与姜尚的关系,让姜尚由前朝老臣成为自己人,是姬发想的问题。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成为一家人。于是姬发娶了姜尚的女儿邑姜,这一下子就把姜尚变成了尚父,变成了一家人。于是姬发不只继承了王位,更有了自己的班底。现在是考虑伐纣大业了。
虽然呆在西岐,觉得自己是强大了,而且总有诸侯表达归服之意,确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迹象。但起兵伐纣那是公开与中央王朝作对,成了当然好,可败了就把整个周族的命运压上了。为了保险,武王还是觉得要试试天下人心的背向,于是就有了孟津观兵。
孟津观兵,其实算得上伐纣的一次预演。他即位第二年,就率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盂津。果然有多达八百的诸侯闻讯赶来参加。当然这个八百可能夸张了,不过还是能说明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形成。这让姬发很是高兴,他知道大家的内心怎么想了。不过,虽然诸侯均力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他和姜尚还是认为时机不成熟。所以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返回了。不过这次史称为"孟津观兵"的灭商预演无疑是达到了效果。
接下来就是最终的灭商之战了。两年后,纣王更加昏晕无道,宠幸妲己,滥杀忠臣,又派兵南征蛮族。姬发觉得时机到了,就拜姜尚为帅,发兵五万渡过黄河东进。又在孟津进行了誓师大会,颁布了有名的《牧誓》。当然这如同《甘誓》一样,列举了纣王的各种罪状,重述了自己替天行道的大义,强调了纪律。然后直扑朝歌。行军到牧野之地,遇到了前来应战的商朝军队,于是两家在牧野开始了一场惊天大战。
当时双方的兵力是商军七十万,周军五万。但商军这七十万并不强大,商纣的精锐去南征了,这些人马多是奴隶与俘虏。但即便如此,人数终究占了大优势,所以纣王是不怕的。结果一开战,果然姜尚领导的周军就败了,一路后撤,商军就追击。可这一追就进了武王姬发的埋伏。而感到自己生少死多的商军,特别是大量的奴隶与俘虏们居然在阵前倒戈,把矛头对准了商纣。无奈的纣王杀出血路,逃到朝歌,知道大势已去的他,上鹿台自焚而死。他的女人妲己也上吊而死。进入朝歌的武王,找到尸体,连射三箭,又拿首级城头示众。商王朝就这样被灭亡了。他的叔父子胥余跑到了朝鲜半岛建立一国,史称箕子王朝。随后,武王又征服了99个小国,有652个诸侯国臣服于它。周部落终于从一个小邦入主中央,成了天下共主。姬发完成了周族数代祖先的剪商大计,在镐京建立了一个周王朝。
建立一个王朝难,更难的是如何巩固这样的王朝。对于由小邦入主中央的周王朝来说,担心诸侯叛乱,天下不稳是最大的问题,于是武王延续了商王朝分封制,决定按功行赏,调整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最后受封的有三类,一是周王室成员,主要就是武王的兄弟们,如封三弟姬鲜于管,四弟姬旦于鲁,五弟姬度于蔡,八弟姬处于霍等。二是功臣们,如分姜尚于齐。三是商朝及先前的各祖先后裔们,如封纣王子武庚于殷,还有其他如黄帝,尧舜帝的后代,及其他周王朝还不能征服,而又愿意听命于周的各个部落皆为诸侯。并给诸侯规定了不同的爵位。在封国内由他们主导,但要臣服于周王朝,要进贡于周王室。武王就用这法子,达到了控制广阔的新征服区的目的。天下也就有了鲁、齐、燕、卫、宋、晋、虢、管、霍、蔡等71个诸侯国。在中华大地上,一个以周王室为核心的新王朝登上历史舞台。
是的,姬发成为那个最终完成周族人千年梦想的人,这当是武王最大的功绩了,他也由此功绩挤身于圣人明君之列,而得到了历朝历代的歌颂。最有名的就是把他的武王与他父亲的文王相提并论,而有了文武之道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