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三国演义》的读者都知道,蜀国的兴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备团结在身边的那批人才。
文有诸葛亮、法正、马良、糜竺、孙乾、简雍、伊籍等众多谋士,武除了有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得力大将。
但是蜀国的后期,这方面却有些后继无人。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很多人说蜀国的失败很大程度源于后期的人才断流,而这一切还要怪诸葛亮杀了太多人才。
在很多人看来,这三人要是没被诸葛亮杀掉,蜀汉可能最后就一统天下了呢。
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很多人看三国演义,觉得诸葛亮杀了马谡,然后又自贬三级,体现出他既守军纪又重情义。
但是其实马谡真的非死不可吗?难道没有别的办法让他戴罪立功,或者采用降职的方式惩罚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才是权宜之计呢。
我们先说说这个马谡到底犯了什么错。
街亭,是扼守关中通向陇右的咽喉要地。古人一般在这种交通要道旁边都修筑上坚固的工事来守护,街亭也是这样。
在街亭附近,有一座城池,名叫列柳城,这个列柳城就是用来守护街亭的工事。
马谡让副将高详进驻列柳城,自己却带主力登上了街亭附近的南山,是想造成犄角之势,若敌人如果敌人攻击城池,就从山上往城里打,如果敌人攻击山上,就从城里往山上打。
没想到张郃直接把自己的大军兵分两路,城里和山上一起打。原本可以相互援助的两边,立刻自顾不暇。于是马谡大败。
街亭失守后果非常的严重,直接让蜀汉军队从优势地位变成了劣势。
在军事理论方面,马谡绝对是过关的,他和诸葛亮谈论军事,两个人能一直从夜晚谈到白天。诸葛如果不是欣赏马谡,怎么会会把如此重要的一个任务交给他。
但是理论毕竟和实战不同。现实的战场要求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应变能力,死板的理论是没有办法应付千变万化的形势的。
诸葛亮当然有理由放过马谡。当年关羽放跑了曹操都没被杀,怎么就不能原谅马谡呢。
“挥泪斩马谡”的问题关键是,虽然马谡初次担任主将,在失去街亭的战役中确实应该承担责任,但是是否必须处以死刑呢?因为导致马谡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不完全在于马谡本人,而是诸葛亮在人事安排上的失误。
要求就因一次战败而处以死刑,当时许多重要官员并不赞成。关于是处决马谡还是让他承担罪责并有所作为,争论非常激烈。
蒋琬的观点非常有代表性,他说:“以前楚国处死臣子后,文公才感到快慰。在天下尚未安定之时就处决智勇之士,难道不是可惜吗?”
蒋琬提出的让马谡承担罪责并有所作为的方式在当时是完全合适的。然而诸葛亮还是违背了众人的意见,杀掉了马谡。
诸葛亮在处决马谡时“挥泪”,然而关键是十万大军也流泪了,因为他们也非常怀念马谡,为他的死感到遗憾。
在这样的情况下,处决一个人是否能起到“严明军纪”的作用?这不是让整个军队感到沮丧吗?
魏延
可以说,诸葛亮早就想杀魏延,早在魏延来投奔的时候,诸葛亮就看他不顺眼,得亏被刘备拦着了。
诸葛亮的理由很简单,就是看这人骨相不好。诸葛亮看到魏延脑后有块反骨,说明他日后要背叛,如果不杀了他,迟早也会变成祸害。
魏延也确实像是有反骨的样子。他在刘表手下的时候,就帮前来吊丧的刘备开了襄阳城的城门,算是和上级的意志逆着来。
后来关羽跑打长沙,黄忠因为饶了关羽一箭被送上了刑场。魏延闯法场,把他那时的顶头上司——太守韩玄给杀了,然后就跑去投奔了刘备。
虽然魏延的以上两次行为看上去好像都是造反,但是看起来都是有想投靠刘备的动机在。
魏延也确实是一直忠心耿耿,几十年为蜀汉出生入死,重大战役他基本都有参与。虽然在三国演义的最后,魏延确实造了反,但是历史事实上并没有。
很多学者分析认为,诸葛亮之所以要杀魏延,不只是因为觉得他会背叛,也有嫉妒的原因在。魏延同样也很有谋略。
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取得了很大的战略胜利。此时,魏延献上了“子午谷之计”
蜀国驻军的地方不远,有一条险峻的小道叫做子午谷。穿过子午谷,就是魏国都城的官道,几天的行军就可以到达敌人的都城。
这条计策的实质就是兵贵神速,用最快的速度派一支先头部队杀进长安城。随后等大军从平坦的地方行军过来支援。
这其实是很有操作性的计策,如果实施起来,说不定真的把魏国都城拿下了。
但是诸葛亮自认为按自己原有计策也一定会取胜,再加上对魏延有成见,自然是没听这个建议。
后来诸葛亮禳星延寿,也是因为魏延打翻了七星灯仪式失败,虽然诸葛亮认为那是天命既定,但很难说能不对魏延怀恨在心
在诸葛亮最后一次被北伐,安排了一次重要的会议交代自己的后事,蜀国的重要将领都在这次的会议上,但魏延却被排除在外。
诸葛亮交代杨仪,自己死后不发丧,要退军安排魏延殿后,要是魏延造反,他已经安排了马岱杀魏延。
结果是事情果然像诸葛亮预料的那样,魏延果然不听杨仪的命令。他要杨仪扶柩回蜀,自己继续率军。
按照计策,杨仪用激将法让魏延在在军阵前大喊三声:谁敢杀我!此时马岱上前,一刀把魏延斩于马下。
但是魏延死后,杨仪也没有担起魏延的担子,而且不久就因为被贬羞愤自刎了。
刘封
相比前两位,刘封的知名度并没有那么高。但在有些学者看来,杀了刘封让楚汉后期失去了真正的顶梁柱。
刘封是刘备认的养子,也是刘备麾下的重要将领在军中地位不可忽视。
刘禅诞生时,刘封已经四十六岁了。接下来几年,刘备又迎来了次子刘永和三子刘理的降生。有了这三个亲生儿子,刘封作为养子的地位自然就不那么重要了。
公元219年,关羽率领强大的军队展开北伐,俘虏了于禁,击杀了庞德,围困了樊城,震撼了整个中原。
表面上看,蜀军风头无两,但关羽心知自己兵力不足,必须得到更多的援军,离他最近的便是刘封和孟达所率领的上庸兵团。
然而刘封拒绝了关羽。关羽孤立无援,最终败走麦城麦城,失了性命。
但是当时刘峰想出兵,只是被孟达劝住了,事后孟达畏罪,居然带兵投了曹丕。为了向曹丕表忠心,孟达还与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一同出征,直捣上庸。
孟达一到上庸,只用口舌劝降申耽,毫不动刀动枪,就说服了他投降。申耽一降,刘封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急忙逃回成都去了。
等于说因为刘封,间接导致了关羽的死,孟达的叛变,以及上庸城的丢失。虽然并非刘封所为,但是刘封轻孟达,确实是有错在身的。
这时的刘备已经对自己的养子很有意见了。但是没到要杀他的地步。可是诸葛亮站了出来,他坚决的让刘备一定要把刘封杀掉。
道理很简单,因为刘禅出生的时候呢,刘封都46岁了,虽然一个是养子,一个是亲生儿子,但两个人名义上都算刘备的儿子,刘封要是想杀了刘禅自己当皇帝,刘禅能怎么办呢?
何况现在刘备在世的时候,刘封嚣张跋扈,就除了刘备没有人管得了他,那刘备死后,更没有人管束他了。所以这刘封是非死不可。
刘封出身寒微,机缘巧合下被刘备收作义子,自然是感怀万分。刘封骁勇善战,为刘备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不管谋士朋友多么劝说他背刘投曹,他都始终对刘备忠心耿耿。
刘备一直对这个义子照顾有加,对刘封提携不少,让他从一个普通人成长成了一名战功赫赫的大将。可是刘备终其一生也没有将自己任何一个儿子培养到这个地步。
很多人看到刘禅乐不思蜀,就很希望这个时候刘封还在,至少能挑起蜀汉的大梁。
假如不是诸葛亮让刘备对刘封心存猜忌,刘备绝不会杀自己的义子。
虽然刘封其实早预料到自己肯定会由于没有出兵被重罚,但是孟达劝他投降时,刘封直接坚定地拒绝了。由此可知刘封其实非常忠诚。
诸葛亮因为莫须有的猜忌让蜀国的未来又少了一颗顶梁柱,不知道他独木难支的晚年,是不是有后悔过?
结语
马谡,魏延,刘封这三个人假如没有被诸葛亮杀掉,继续为蜀汉发光发热,在蜀汉后期,极度缺乏人才的情况下,这三个人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这告诉我们用人一定要给人才一定的机会。人始终是最重要资源。杀伐果断虽然值得佩服,但是如果对方是真正的人才,还是要大局为重,宽厚处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