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帜三易到爱国三问”主题展落户威海世昌中学
创始人
2025-06-05 23:02:26
0

近日,“从国帜三易到爱国三问”主题展落户威海世昌中学。

该展览由南开大学和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共同梳理大量珍贵史料整合展出,共分为“国帜三易”“育才救国”“爱国三问”“时代新答”四个篇章,历经半年筹备策划、设计布展,展览先后在刘公岛和西南联大博物馆展出,通过200余幅图片和部分珍贵文物史料及大量图书资料,生动再现张伯苓先生始于刘公岛的爱国心路和创办南开学校的报国实践,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抗争、前仆后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程。

刘公岛不仅见证了甲午风云,也唤醒了中国人民的现代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刘公岛原本是北洋海军的基地,甲午战败后却被日本、英国先后霸占,国旗在两天之中三次更换。当时作为北洋海军见习军官的张伯苓,受到这一事件的刺激,愤而开始了教育救国的人生道路。1935年,中华民族再一次面临危急存亡之际,张伯苓校长在南开大学始业式上提出了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三问堪称灵魂之问,学子们真切感受到了国家的危难和自己的责任,也深刻反思了“我是谁”这个终极问题。

活动中,威海世昌中学校长于志健和甲午战争博物院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孙丽共同为“从国帜三易到爱国三问”主题纪念展厅揭幕,甲午战争博物院学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徐淑钰为威海世昌中学捐赠甲午系列书籍。

孙丽表示,甲午战争博物院将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教育、研究智能,打造青少年教育“第二课堂”。随后,徐淑钰带领世昌学子参观了展馆并讲解甲午海战历史和张伯苓提出的“爱国三问”,让孩子们重温了那段烽火岁月中的震撼历史。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奋进。威海世昌中学学子将牢记家国情怀,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以新的担当和作为,让爱国与奋斗成为前进的永恒动力。(来源:威海世昌中学)

相关内容

原创 ...
1945年,延安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大,选举产生了中央委员44人...
2025-09-11 05:04:06
古籍蝶影雨中来,携手共探奇...
2025年6月1日,雨中的六一儿童节下午,上海图书馆东馆5F-01...
2025-09-11 05:03:41
原创 ...
八爷党并不是败给了四爷党,而是败给了康熙帝本人。 在“九子夺嫡”之...
2025-09-11 05:03:32
原创 ...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大举入侵明朝边境,明军在初次交锋中惨遭失败...
2025-09-11 05:03:22
原创 ...
三国时期,战乱不断,诸多豪杰为争夺天下霸主的地位,纷纷广招兵员,壮...
2025-09-11 05:02:42
原创 ...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2868期。在1955年全军授衔时,尽管开国...
2025-09-11 05:02:37
原创 ...
今年7月18日,一则关于美国公民从韩国越境进入朝鲜的新闻迅速引发了...
2025-09-11 05:02:34
原创 ...
在阅读本文之前,欢迎您点击“关注”,这样您不仅能够更方便地参与讨论...
2025-09-11 05:02:25
原创 ...
前言:由于数百年来江南文人的各种演绎与传说,刘基刘伯温这位在明朝开...
2025-09-11 05:02:16

热门资讯

“泾”彩马拉松 “阳”光新赛道 阳光讯(记者 刘金 文/图)2025泾阳郑国渠半程马拉松赛新闻发布会9月9日在泾阳举行。赛事定于11...
原创 三... 1. 《隆中对》中的荆州 在讨论荆州的战略规划时,必须提到诸葛亮的《隆中对》。他提到,“跨有荆益”...
中国五大镇山—西镇吴山文化专栏... 帝 王 篇 历代帝王与吴山 《赞吴山》明˙杨思笃 天外芙蓉五朵开,崔嵬山势亦雄哉! 凤凰巢上...
原创 武... 咱都知道,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那上位之路可谓是充满了荆棘与权谋。在她掌权之后,朝堂...
原创 闻... 咱都知道,在《封神演义》里,妲己那可是个关键人物,她本是个妖女,受女娲娘娘之命,去迷惑纣王,断送成汤...
原创 中... 1952年夏天,中南局派人前来与朱德面谈,原本是希望当面汇报一件事情。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这名代表...
原创 奇... 引言 一个王朝,为什么能如此臭名昭著,被称为“奇葩王朝”“禽兽王朝”? 一个男人,具有何等的美貌,...
原创 为... 历史开讲 元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由非汉族人统治的大一统王朝,相较于同样是非汉族统治的清朝,元...
原创 丰... 丰臣秀吉是日本战国时期的三大杰出人物之一。他的名字常常与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一起提及,但与这两位同样名...
原创 他... 1946年1月,随着停战协议的签订与生效,国共双方在东北以外的区域正式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随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