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0日,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了一场特别的葬礼,二百多名爱新觉罗家族成员前来送别溥任。灵堂中央挂着四个大字宁静致远,这四个字简洁地总结了溥任的一生,彰显了他那令人敬仰的平和与高远。
在挽联上有两句让人细思的文字:生在摄政王府和成立竞业小学。这两句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反差巨大,似乎让人对溥任的身份产生疑问。那么,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大家对末代皇帝溥仪应该耳熟能详,但溥任却是一个相对较少被提及的人物。他是溥仪的亲弟弟,是正宗的爱新觉罗家族的成员。那么,为什么他如此低调、鲜为人知,甚至过得如此宁静致远呢?他的这一生又是怎样的? 显赫家世,王族子嗣 1918年,溥任出生在北京什刹海北岸的醇亲王府,自幼便是名副其实的小王爷。他的家世显赫,祖父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奕譞的妻子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奕譞的二儿子载湉成为了光绪帝,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他更是大权在握的醇亲王。继承家业之后,载沣成为了溥任的父亲,载沣的大儿子溥仪则成为了后来的宣统皇帝,溥任正是溥仪同父异母的弟弟。 从辈分上看,溥任应该称光绪帝为叔叔,称慈禧太后为皇奶奶。按理说,这样显赫的身世应该确保他一生无忧。如果没有辛亥革命的爆发,按照传统的皇家继承制度,溥任的儿子甚至有可能继位,而他本人也可能成为摄政王。 但历史并没有如果。辛亥革命后,整个大清朝一夜崩塌,溥任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转变。 淡泊名利,立志求学 尽管溥任出生在皇族之家,家境富裕,但他从小并不追求奢华生活。相反,他是一个好学的人,热爱读书,尤其对古文古籍情有独钟。在他不断努力下,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几乎都能熟记于心。与人交谈时,溥任总能侃侃而谈,展现出他对传统文学的深厚功底。 溥任从小酷爱读书和画画,对权力斗争丝毫不感兴趣。对于仕途和官场的尔虞我诈,他更是充满了厌恶。溥任的父亲载沣对儿子的处世态度表示支持,他自己身为官员,亲眼见证了大清王朝的衰落,因此他希望溥任能够远离官场,避开这些是非。 因此,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载沣选择辞去摄政王职务,回归家中,过起了远离政争的生活。 亲历乱世,家族悲歌 1925年1月,孙中山先生拜访载沣,并与他长谈。载沣坦言,他最担心的事情是,如果同意溥仪退位,可能会被清朝的遗老指责为断送江山。而孙中山则称赞载沣的远见,认为他是一个爱国的、有大义的人。溥任也因此受到了启发,种下了爱国和正义的种子。 随着清朝灭亡,皇族们失去了昔日的荣华富贵,溥任和溥仪等人被迫搬离原本豪华的住宅,过上了普通百姓般的日子。溥仪依然不愿意放弃过去的尊荣,他甚至在九一八事变后与日本勾结,成为伪满洲的傀儡皇帝。然而,溥任与父亲载沣并不认同溥仪的做法,尤其是溥任,他坚决拒绝了去东北协助溥仪的邀请。 溥任曾亲眼目睹溥仪在日本的监视下生活,深感其屈辱与无奈,他更加明确了自己不愿为日本人卖命的决心。 奉献一生,办学育人 1945年,二战结束后,日本投降,国内政权由国民政府接管。国民政府希望收回醇亲王府,溥任一家在家产和未来生计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保住自家的住宅,溥任和父亲决定将王府改办成学校。 于是,1947年,他们在王府内创办了竞业小学,载沣担任董事长,溥任担任校长,整个家庭都参与其中。溥任不仅保住了家宅,还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了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溥任一生热爱教育,他通读四书五经,教书育人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重要使命。学校的生源逐渐增多,溥任不仅要担任校长,还亲自代课,许多学生都尊敬他为金老师。这一事业持续了四十多年,溥任也因此成为了桃李满天下的教师。 生活简朴,精神遗产 溥任的家境一度困窘,但他一直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态度,不追求财富和荣誉。他曾捐献大量的珍贵文物,并且通过书画义卖的所得资金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尽管溥任拥有许多珍贵的古董字画,但他始终不以此为傲,反而认为这些都是浮云。他遵循父亲的遗愿,将家中的许多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甚至连家族的传家宝——醇亲王金印,也献给了国家历史博物馆。 溥任一生淡泊名利,甘愿为社会做出贡献,展现了他非凡的人格和高尚的精神。他也在退休后致力于清朝历史的研究,整理并发表了多部有价值的历史作品,受到学界的认可。 他的一生简朴而充实,直到1996年,他仍然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因名声和财富而动摇。即使在晚年,他依然保持着皇族的风范,却不让这些身份荣耀影响他日常的生活。 2015年4月10日,溥任悄然离世,享年97岁。他的平凡而又传奇的一生将永远被世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