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原名聂,来自聂壹的家族。由于“马邑之谋”失败,聂家为了避免受到牵连,改姓为张。到了张辽这一代,家族已逐渐没落,但即便如此,张家在雁门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雁门长期受到外族侵扰和战乱的摧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张辽挺身而出,年纪轻轻便崭露头角,开始崭露头名。
回顾张辽的一生,他曾先后仕途于五位诸侯:丁原、何进、董卓、吕布、曹操。值得注意的是,吕布曾因为频繁变换归属,被称作“三姓家奴”,而张辽却没有被冠上“五姓家奴”的称号。那么,究竟为何吕布会被讥讽为“三姓家奴”,而张辽却能避免这种评价呢?
通过对比张辽和吕布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正是这些不同,使得吕布背上了“三姓家奴”的骂名,而张辽却没有被如此形容。
首先,张辽与吕布最大的不同之一在于,张辽并未有“认父”这一行为。吕布最初是认并州牧丁原为义父的,而后,在丁原进京时,吕布被李肃挑唆,最终亲手杀了丁原。丁原被杀之后,吕布重新开始图谋,便试图依附董卓,再次将董卓认作自己的义父。吕布在从丁姓变为吕姓,再变为董姓的过程中,逐步成为了一个“三姓家奴”。然而,张辽并没有进行过“认父”的行为,他和上级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隶属与从属的关系,因此也就不存在张辽成为“五姓家奴”的问题。
其次,张辽除了有从属关系外,还保持着相对独立性。起初,张辽担任雁门郡的一个小官职,作为汉室正统的官员,他归并州牧张懿管理。当胡人入侵时,张懿战死,丁原接任并州牧职务。丁原听说了张辽的名声后,便召他为从事。在汉朝的征辟制度下,张辽成为了丁原的部下,并以丁原的命令为主。
到了中平五年,何进召集各地猛士进京,丁原接受何进的命令后,将张辽派遣入京,接受何进调遣。此时,张辽的上级已经从丁原变为何进,张辽的任务和身份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是他能选择的,而是随上级的变动而变化。
不久后,何进因谋划诛杀宦官的计划被揭露,遭宦官暗算致死。何进死后,董卓进入京城,掌控朝政。张辽也因何进的死而随之转变,成为董卓的部下。此时,张辽和何进的关系切断,换了一个新的上级,但对他来说,这种变化是被动的。
随着董卓的死亡,张辽便投身于吕布的军中。虽然在吕布麾下,张辽依然处于从属地位,但由于他有自己的军队,因此在吕布的阵营中,他依然保持着相对独立性。最后,吕布被杀后,张辽选择投降曹操,成为曹操的重要将领。
从张辽多次变换从属关系的经历来看,这些转变大多是由外部因素所迫,而非张辽主动选择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张辽选择主人的标准是理智的,属于“良禽择木而栖”。张辽最终选择了曹操,并且在曹操的麾下,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称张辽为“五姓家奴”是不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