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个话题:如果你穿越到明朝,拿到崇祯皇帝的剧本,你会怎么做才能保住大明?这个问题实在让人想说很多,但最让人遗憾的还是崇祯皇帝。不知道大家对明朝的历史怎么看,反正我是明史的爱好者。很难形容那种感觉,就像吃年糕,刚开始是淡淡的米香,慢慢品味后,那种味道深深沁入心里,真是难以言表。
后人对明朝有一句很有正面评价:“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说的就是明朝的独立和坚守,虽然明朝的皇帝们不能算是明君圣主,但他们的“御驾亲征”却成为了这朝代的标志。特别是成祖朱棣和崇祯皇帝,前者因为亲自带兵打下了大量疆土,而崇祯则因坚守最后一刻不逃亡,被称为“君王死社稷”。但是,崇祯是否有翻盘的机会呢?如果有,他又该如何翻盘?为什么最终会有这样的结局?
时代背景
自明朝建立以来,像朱元璋、朱棣、万历和崇祯这些皇帝比较有名。明朝的国祚长达276年,传位16代,这在历史上看似与我们所知的“长命朝代”不太一致。有些人认为明朝的灭亡其实在嘉靖和万历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因为从那个时候起,皇帝们渐渐不管朝政,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然朝代的灭亡发生在他们手中,那么他们也应该为此承担责任。
很多人都认为明朝的灭亡是因为李自成的起义军太过强大,但其实不完全是这样。从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就意识到武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万历年间,明朝派出的军队第二次成功抵抗了来自东南亚的侵略,保卫了东亚地区的和平。到了崇祯时期,尽管国家形势不利,但他手下依然有80万大军,还有卢象升、孙传庭、袁崇焕、洪承畴等著名将领。
议和清军
到了关键时刻,皇帝的决策至关重要。当时兵部尚书陈新甲提出了一个计划——议和。他提议先稳住清军,再集中力量对付李自成。这个计划从理论上看是非常完美的,如果实施得当,大明也许可以延续几年。崇祯皇帝听后同意了这一建议。结果,计划刚刚开始实施,陈新甲却因为泄露了这个消息而被斩首。这让人十分疑惑,关键时刻为什么要出这样的状况,尤其是在事情还没有进行的情况下?原来崇祯知道这个计划的重要性,只是他被一些儒家大臣的压力所影响,不得不依照律法处理陈新甲。就这样,原本有机会翻盘的局面被彻底浪费了。
闯王议和
接着,李自成的起义军如洪水般涌入京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明朝的灭亡已经成为定局。李自成此时派遣使者与崇祯谈判,希望崇祯封他为西北王,给他西安、陕西一带的土地。到了这个时候,崇祯已经没有兵力可用了,李自成提出议和,崇祯自然可以答应。这时,李自成或许还会代表明朝对付清军,到时他若有了权力,再去收拾李自成也未尝不可。看到这种条件后,崇祯开始犹豫,但他的朝中大臣拿出了祖宗的遗训,要求“基业寸土不可与人”。再加上崇祯本人的刚烈个性,他当然不肯答应。于是,崇祯告诉使者:“让李自成放马过来。”自己已经快要失去江山了,居然还在坚持这些祖宗的遗训?难道等死了之后再去守吗?
使者将崇祯的话带回去,李自成怒不可遏,直接攻破了皇城。此时,一些大臣建议崇祯南逃,但崇祯坚持要“守江山”,最终选择了在煤山上吊自尽。当时,陪伴他的是太监王承恩。临走时,崇祯对他说:“文臣皆可杀。”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句话其实并不无道理。如果当时将这些大臣除掉,或许他还能保住一线生机。但正是这些大臣的种种建议,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对于崇祯的“文臣皆可杀”,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