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由于电视剧《大明风华》的热播和持续讨论,许多观众对朱高炽和朱瞻基之间的皇位继承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剧中,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差点没能登上皇位,甚至朱瞻基也因此陷入困境。但如果翻阅史书,会发现朱高炽和朱瞻基的皇位传承其实并没有太多波折。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电视剧中的朱高炽形象温和且有些臃肿,但在现实中,他却是一个非常有权势的人。早在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年轻的朱高炽就因参与守卫北京而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很早就被朱棣立为太子。尽管由于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朱高炽在某些方面未能得到朱棣的青睐,但在父皇征战期间,他数次代行监国之职,管理朝中事务,且没有引起任何不满。
另外,朱高炽的二弟朱高煦也逐渐引起了朱棣的注意,朱棣曾对朱高煦做过一些模糊的承诺。同时,朱高炽的三弟朱高燧和朱高煦关系密切,随时可能有所行动。所以在电视剧里,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似乎危机四伏。然而,在现实中,朱高煦完全不是他这个大哥的对手,因此朱高炽的继位几乎没有经历太多波折,继承皇位是名正言顺的。
由于健康原因,朱高炽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成为明仁宗,但仅在位十个月,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因病去世。朱高炽去世后,他的长子朱瞻基继位,成为明宣宗。
在电视剧里,朱瞻基继承皇位的过程充满了波折,但在现实历史中,朱瞻基采取了果敢的手段,迅速清除了所有障碍。朱高炽去世得很突然,当时太子朱瞻基正身在南京。为了避免事态复杂化,留守北京的大臣决定保密并迅速发出旨令召朱瞻基回京。此时,身在山东的汉王朱高煦得知消息后,开始蠢蠢欲动。《明史》记载,朱高煦计划在朱瞻基返京途中设伏行刺,打算像当年朱棣“靖难”一样,借机除掉朱瞻基,自己当上皇帝。但他的刺杀计划失败了,朱瞻基继续不辞辛劳地赶往北京。
因为国家不能长时间没有君主,朱高炽去世后,直到朱瞻基回京的这段时间,张太后下令由襄王朱瞻墡在北京监国,辅佐人员为户部尚书夏原吉。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确保朝政运转正常,避免天下大乱;二是假如太子朱瞻基在途中发生意外,襄王朱瞻墡可以立即继位,防止别人趁机造乱。
不久后,朱瞻基成功回京继位。在杨士奇等元老的辅佐下,加上他曾在朱棣身边接受了二十多年的历练,朱瞻基在处理各种政务上已经得心应手。同年,朱瞻基的皇位再度遭遇波动。八月,朱高煦宣布谋反,朱瞻基亲自带兵平叛。电视剧中,朱高煦得知朱瞻基御驾亲征后立刻投降,但仍心有不甘,最终被朱瞻基处决,而不是如剧中所描写的活烤死。
在朱瞻基亲征期间,朱瞻墡第二次“监国”。等到朱瞻基平叛归来,朱瞻墡主动退居幕后,显示出他自觉的地位安排。
事实上,朱瞻基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真正的对手并不是自己的几个弟弟,而是他父亲朱高炽的兄弟们。朱瞻基能够在十个兄弟中脱颖而出,顺利继承皇位,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嫡长子,按照传统的立长立嫡礼法,朱瞻基成为太子是顺理成章的。第二,朱瞻基受到了祖父朱棣的宠爱。传说朱瞻基出生当天,朱棣做了一个梦,梦见朱元璋将一块大圭赐给他,圭上写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当朱棣得知朱瞻基降生后,认为这就是梦境的应验,便去看孙子,见到他英气逼人的模样,深感此子非凡。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决策,也对朱瞻基的未来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说,朱高炽能成为仁宗皇帝,很多程度上也是因为儿子的光环。史书中记载,朱棣曾询问解缙对于太子选择的意见,解缙故意推举朱高煦,但朱棣并未表态。当话题转到朱瞻基时,解缙赞扬他是“好圣孙”,这让朱棣深受触动,并决定在永乐九年(1411年)举办盛大典礼,册立朱瞻基为“皇太孙”,从而确保朱高炽未来的皇位。
第三,朱瞻基本身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继承人。年轻时他在朱棣身边生活了二十多年,得到了深厚的政治与军事熏陶。他的智勇双全与果断的性格,使得他在面对危机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解决问题。当朱高煦欲图造反时,朱瞻基没有给他任何机会,采取了成熟稳重的手段,消除了所有隐患。
事实上,朱瞻基不仅是一位合格的皇帝,他对明朝的贡献深远且不可磨灭。他被后人誉为“太平天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也为明朝开创了“永宣盛世”的局面。
这三点使得朱瞻基的太子之位稳固无比,只要没有重大意外,他继承皇位几乎是铁板钉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