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是开国大将,也是我党我军的功勋人物,他在枪林弹雨中一路走来,历经艰难险阻。他的卓越功绩和伟大人格深受大家敬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直到徐海东于1970年去世,在各种历史资料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对他的负面评价记录。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毕竟在那漫长的几十年里,许多开国元勋以及将领们,都因各种风波或其他事件的影响,经历了重重波折,甚至一些功勋人物直到去世时,仍未能得到平反。 我认为,徐海东的独特之处,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徐海东有着极大的功劳和强大的能力。就连毛主席都曾表示,徐海东是为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除了大家熟知的徐海东曾资助中央红军5000银元,帮助中央红军度过难关的事情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可以证明他的功劳和能力。 比如,他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共同开辟了一片根据地,为红军长征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落脚点。没有这块根据地,红军长征的路线可能更加曲折,甚至无法顺利进行,也不知道最终的命运会如何。 另外,徐海东是红四方面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红军中的一位猛将,大家称他为“徐老虎”。在当年围剿鄂豫皖的国民党军队时,许多国民党将领都败在了他的手下。蒋介石甚至为捉拿他悬赏25万大洋。可以说,徐海东为巩固根据地、保护革命成果立下了赫赫战功。 红四方面军长征后,徐海东选择留在根据地,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指挥能力,与敌军周旋,不断配合中央红军的长征,直到中央派命令让他率领红25军开始长征。凭借着这些事迹,谁还能再对他有所非议呢? 其次,徐海东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大局观。两件事足以证明这一点。红25军在鄂豫皖坚守时,由于敌人重兵围剿,几乎陷入绝境。中央决定加强对红25军的指挥,派出了红22师的师长程子华来担任徐海东的副手。徐海东决定让程子华担任红25军的军长,而自己担任副军长。 表面上,徐海东向外界解释说,程子华受过正规军事教育,军事素养高于自己,而自己没有多少文化。这些话表面上显得谦虚,实际上却是徐海东为了让中央更加信任红25军的政治表现。他意识到,红25军虽然是红四方面的部队,但如今已经孤立,必须让党中央更加放心。同时,程子华的军事素养较高,能够更好地执行中央的决策。 另外,在红25军准备长征时,发生了“草地分兵事件”,张国焘严令红25军南下,迅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但徐海东敏锐地洞察到大局,拒绝了张国焘的命令,坚持与刘志丹在陕北会合。这一决策展现了他超凡的政治判断能力和远见卓识。第三,徐海东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风格。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央提出要加强干部交流,防止山头主义。徐海东非常重视干部的选拔和教育,他曾告诉大家:“大家一定要团结,再也不能像张国焘那样闹分裂,否则就是对中国革命的犯罪。”他将这些干部安排在重要岗位上,这种风格和品德令人钦佩。 1955年评衔时,许多人因未能达到预期的军衔而心生不满,甚至闹情绪。但徐海东却主动提出,自己没有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也没有在军委工作过,因此认为自己不应授予大将军衔,主动请求降衔。与那些抱怨的同志相比,徐海东的胸怀和格局显得格外宽广。 正因为徐海东在功劳、能力、政治判断、风格和品德方面的卓越表现,毛主席和党中央对他感慨万分,深感欣慰,对他充满敬仰和保护。在这种情况下,谁还能对他进行负面评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