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后,许多原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出于家国大义和民族未来的考虑,选择投身革命,放弃与国民党的关系,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起义之一发生在1949年初,傅作义率部投诚,成功促使北平得以和平解放,这一举动对国民党造成了巨大打击。此外,陈明仁的起义也帮助湖南避免了战火的蔓延。然而,虽然傅作义和陈明仁的起义令国民党受到重创,但这些事件对于蒋介石来说并不完全出乎意料,他早已有所准备。
但有一位国民党将领的起义,却完全出乎蒋介石的预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震动。这个人就是开国少将廖运周。廖运周于1903年出生在安徽凤台,年轻时成绩优异,考入河南中州大学。后来他放弃了学业,投身军队,进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炮兵科学习,毕业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爆发前,廖运周是第25师75团一营的参谋,并参与了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潮汕遭遇失利后,廖运周被周恩来安排潜入国民党第三十三军,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卧底生活。 在这期间,廖运周忍辱负重,一直在敌人阵营中工作,先后担任了营长、团长、师长等重要职务。1933年,他因某些原因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在国民党军中晋升为少将旅长、副师长,直至1938年恢复与中共的联系。同年,武汉会战爆发,廖运周所在的部队在汤恩伯军团的指挥下,成功击败了松浦师团,缴获大量战利品。他带着这些战利品去拜访附近的十八军军长黄维,黄维非常高兴,并借给他八门炮来增强部队火力。 然而,当廖运周回到部队后,发现自己所在的656团已经被友军遗弃,陷入了敌人的包围。为了尽快脱离险境,廖运周决定带领656团撤退,重新与主力部队汇合。在撤退过程中,廖运周指挥部队与日军的一支旅团发生激烈交火,成功摧毁了大量日军坦克和汽车,击毙了数百名敌军官兵,自己一方却未有任何伤亡。这一战令武汉周边的各战场为之一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立即发电表扬廖运周及656团的杰出战绩。 随着武汉会战的结束,廖运周被任命为110师师长,继续为国民党效力,然而,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党派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准备发动内战,廖运周的部队被调往河南新乡。内战爆发后,廖运周根据中共的指示,开始在部队内部招募地下党员,为最终的起义做准备。 1947年,110师被调到山东,时任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的邓小平指示将廖运周的部队工作关系转移到华东局。随着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廖运周的内线工作也转移到了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济南战役后,国民党高层意识到中原地区将成为国共两军的主战场,于是决定组建第十二兵团,黄维担任司令,胡琏担任副司令,廖运周的110师也纳入了第十二兵团。1948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明确指示廖运周和110师准备起义。为了确保起义的成功,廖运周建立了秘密电台,加强与党组织的联系。辽沈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前线发来贺电,鼓励起义部队继续行动。1948年11月27日,廖运周带领110师正式宣布起义,起义部队全体官兵在右臂上扎上白布或白手巾,以示标志,迅速前往预定地点集结。 廖运周的起义不仅是对国民党的一次巨大打击,更是淮海战役中的关键转折点。他的反戈一击直接导致了黄维第十二兵团的被围歼。此后,110师被编入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廖运周继续担任师长,参加了渡江战役,随后进军广西、广东、云南、西藏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廖运周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先后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炮兵学院校长、吉林省体委主任、中央监委副主席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1996年,廖运周因病去世,享年93岁。 虽然廖运周的军衔和指挥的部队人数与傅作义和陈明仁相比并不显赫,但他对蒋介石的打击却是前所未有的。廖运周不仅是蒋介石的黄埔嫡系,他与蒋介石关系密切,多次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深得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而廖运周的起义出乎蒋介石的意料,打破了蒋介石对于自己嫡系部队的控制和信任。 廖运周的起义给蒋介石带来了极大的心理打击,这不仅是因为他背叛了国民党,更因为他曾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将领之一。廖运周的投降让国民党几乎完全失去了对淮海战役的控制,为解放军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廖运周的起义是在关键时刻给予蒋介石致命一击,让他在心理和战略上都遭遇了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