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俄乌冲突自2022年2月爆发以来,已经持续了三年多,原本大家都以为这会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战争,没想到却拖成了消耗战,全球格局也因此受到很大影响。俄罗斯的推进虽然缓慢,但一直在稳步推进,而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援助则不断到位,然而前线依旧僵持不下。这场战争不仅考验了乌克兰的韧性,也让美国的军事领导人感到焦虑。
俄乌冲突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22年2月24日,那一天俄罗斯发起了特别军事行动,军队从多个方向进入乌克兰,目标直指基辅和东部的领土。刚开始,西方媒体普遍预测俄罗斯会很快取得胜利,但在北约的武器援助下,乌克兰展开了顽强的抵抗。到了3月,马里乌波尔港被俄罗斯围困,亚速钢铁厂成为了焦点,战斗一直持续到5月。虽然俄罗斯逐步控制了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部分地区,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到了2022年下半年,战线拉得更长了。9月,乌克兰开始在哈尔科夫方向发动反攻,成功收复了大片土地,俄罗斯的部队被迫后撤到第聂伯河东岸。11月,赫尔松市被乌克兰解放,成为乌克兰首次从俄罗斯手中夺回的省会城市。而俄罗斯则在巴赫穆特外围构筑防御工事,为长期消耗战做准备。到了2023年春夏,乌克兰的反攻重点转向扎波罗热和罗博蒂涅。虽然推进缓慢,但西方装备的威力得到了体现,像豹式坦克和布雷德利战车等装备在前线发挥了作用。尽管如此,俄罗斯的火炮优势依然明显,尤其是155毫米炮弹的日均消耗量高达几万发,而乌克兰的补给显得捉襟见肘。
2023年秋,巴赫穆特最终落入俄罗斯手中,瓦格纳集团在这场战斗中贡献巨大,但也暴露出内部的矛盾。俄罗斯随后调整了策略,加强了防御工事的建设,并依赖无人机进行侦察。2024年上半年,哈尔科夫再度成为战场焦点,俄罗斯推进到了市郊,而乌克兰则利用无人机和导弹进行了反击,成功击沉了多艘黑海舰队的船只。6月,俄罗斯宣布完全控制了卢甘斯克全境,这是自开战以来俄罗斯获得的最大领土收获。
到2024年下半年,冲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俄罗斯加大了滑翔炸弹的使用,针对乌克兰的能源设施进行了打击,导致冬季时乌克兰的供电变得紧张。虽然乌克兰得到了西方的大量援助,但炮弹短缺成了制约其战斗力的瓶颈,而美国承诺的F-16战机的交付也被推迟。2025年初,俄罗斯在顿涅茨克的战线再度推进,控制了阿夫迪夫卡周边地区,普京宣称已经夺取了数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与此同时,乌克兰则依靠海马斯系统和无人机,保持了不对称作战的优势。
这场战争从最初的闪击战逐步转变为阵地战。俄罗斯虽然遭遇了制裁,但通过转向东方市场,保持了高水平的军工生产。而西方的援助也超过了2000亿美元,但前线消耗更快,这场冲突也成为了全球军备的试金石。从中,美国看到了高端武器的效果,但常规弹药才是最为重要的。
而这场俄乌战争也让美国意识到,如果在台海发生冲突,面临的将是三大难题。首先,军工产能跟不上需求。路透社2024年7月的报道指出,美国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在战略和资金上都出现了失误,导致155毫米炮弹的产量严重不足。乌克兰每月需要7.5万到9万发炮弹才能维持防御,但美国2024年产量勉强翻倍到每月3万发,远远低于目标的10万发。此外,弗吉尼亚的推进剂工厂由于延误,成本也翻倍,硝化棉的原料大部分依赖海外进口,包括来自中国和中亚。如果台海发生冲突,一旦美军航母编队的弹药供应断裂,F-35等先进战机就会变成活靶子。
其次,中俄关系已经日益紧密。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俄开始建立外交关系,2001年签订了睦邻条约,解决了边界问题,2019年双方成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2021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400亿美元,俄罗斯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22年2月冲突爆发当天,中俄确认了“无上限”合作伙伴关系。普京多次访华,双方签署了能源协议,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供应商,2024年双方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在军事合作方面,中国购买了俄罗斯的苏-35战机和现代级驱逐舰,合作一直保持着透明和互信。普京公开表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表明了俄罗斯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
第三,美国的全球义务越来越沉重,已经有些难以承担。二战后,美国建立了联合国安理会、布雷顿森林体系,并在全球拥有超过800个军事基地,处理从反恐到贸易纠纷的各种事务。2023年美国的国债达到了34万亿美元,军费开支占全球近40%。尽管美国采取了低关税政策,全球GDP增长了三倍,但本土产业却逐渐空心化。俄亥俄州的杨斯镇钢铁厂在80年代关闭,人口也减少了一半。特朗普上台后推行“美国优先”政策,要求北约和日韩增加军费,甚至威胁退出世卫组织和世贸组织。2024年大选后,孤立主义情绪再度回潮,拜登政府也开始强调要分担负担,但美国的盟友对此并不买账。
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考验着美国的智慧。虽然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援助,但由于产业去工业化,军备生产跟不上,暴露了长期以来的不足。与此同时,美国的高端武器贵得离谱,而俄罗斯则依靠常规火力取得优势。2025年8月的报告显示,美国依然面临着155毫米炮弹短缺的问题。
在中俄关系方面,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合作是互补的。中国通过贸易换取俄罗斯的资源,双方绕过美元,用本币结算,2024年这一比例超过了90%。普京在2025年9月表示,双方的年贸易额将增加1000亿美元,并呼吁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多极化的世界。西方对此感到担忧,认为这是变相的结盟,但中俄早已签署了不结盟声明,合作并不针对第三方。
关于台海问题,中国始终主张和平统一,反对外部干涉,而美国则不断试图拉拢盟友围堵中国。尽管北约内部存在分歧,日本和韩国也抱怨军费负担过重,但美国并未放弃在台海问题上的干预。
从长远来看,美国必须做出调整,要么重建本国的工业基础,要么缩减海外承诺。但国内政治斗争激烈,国会预算争论不断。虽然2025年美国军费有所增长,但分散得过多。俄罗斯的行动有争议,但根本问题在于北约的东扩,而美国的双标政策也在推波助澜。台海的和平依赖于各方的智慧,美国也需要多反省自身问题,避免过度干涉他国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