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须陀(565年~616年12月1日),字果,弘农郡阌乡县(今河南省灵宝市)人,祖籍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召县)人。张须陀是隋朝时期大将,北周南阳郡公张思之孙。在隋朝末年,张须陀多次平定叛乱,威振东夏,成为隋朝柱石大臣。不过,他最终却被瓦岗军击杀。
一
具体来说,张须陀性格刚烈,有勇有谋。开皇十七年(597年)二月,隋文帝杨坚在位时,昆州刺史、羌族首领爨翫举兵反隋,张须陀跟随行军总管史万岁前去进讨。因为立下战功,张须陀被授任仪同,赐物三百段。仁寿四年(604年),隋炀帝杨广继位。当时,汉王杨谅因不满其兄即位,遂于并州起兵反叛。张须陀跟随并州道行军总管杨素平定叛乱,因为立下战功,张须陀加任开府。
大业六年(610年),张须陀为齐郡(治所在今山东济南)丞。因为隋炀帝数次用兵高句丽,导致百姓流离失所。为此,张须陀决定开仓放粮,赈济灾民。隋炀帝得知后,并没有责备张须陀,反而奖赏他。
大业七年(611年)三月,邹平(今山东邹平北)人王薄煽动群众,以长白山(今山东邹平会仙山)为基础,首次举起了反隋叛旗。王薄及其部下经常在齐郡境内活动,对此,张须陀带兵征讨,出其不意而攻击王薄军,大败王薄军斩首数千级。因为多次平定叛乱,张须陀成为隋朝末年的一位名将。
大业九年(613年)三月二十六日,北海郡(治今山东益都)郭方预聚众三万,自号卢公,攻陷郡城,率部造反。张须陀于是挑选精兵加快速度前进,叛军果无防范,隋军趁机发起进攻,大败叛军,斩杀数万人,获辎重三千辆。隋炀帝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再次派人犒劳张须陀军。
二
当时齐郡人左孝友起兵反隋,并占据蹲狗山(今山东招远东北),队伍发展至十万人,这对于隋朝来说,显然是一个不小的威胁。于是,大业十年(614年)十一月,张须陀统兵进剿叛军。面对张须陀这位名将,左孝友被迫率众出降。其部将也都被张须陀镇压。张须陀一时威振东夏,因功升任齐郡通守,领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
大业十年(614年)十二月,涿郡(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人卢明月率军十余万人屯祝阿(今山东禹城西南)。张须陀统兵一万余人进击。在这场战役中,张须陀命二人各率一千人精兵埋伏草木丛中,自己引兵弃营佯装逃跑,卢明月率全军紧追。结果张须陀的部下趁机攻入叛军营寨,卢明月仅以数百骑突围。
此后张须陀相继击败了吕明星、帅仁泰、霍小汉等义军。还率兵拒翟让的瓦岗军,前后三十余战,每战都击败瓦岗军。不过,让张须陀不会想到的是,他最终会在瓦岗军手中结束性命。
大业十二年(616年),瓦岗叛军在翟让领导下已发展成为河南地区最强的一支叛军。十月,曾随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反隋的李密投靠翟让后,提出了直接攻取隋朝都城的计谋。于是,翟让采纳李密的计谋,决定先取荥阳(郡治在今河南郑州),夺取粮仓,进一步壮大力量,然后再图进取。
三
众所周知,此时的瓦岗军已经威胁到隋朝的根基了。于是,隋炀帝任命张须陀为荥阳通守,率其精锐万余前往讨伐翟让。翟让多次被张须陀打败。因此,翟让都准备撤退,从而避其锋芒。不过,在李密的劝说下,翟让不得已,率领士兵继续准备打仗。李密分派千余骑兵(一说数千人)埋伏于大海寺(今河南荥阳东北)北树林内,而以主力从正面迎敌。
十七日(616年12月1日),张须陀军以方阵进击,翟让率军接战后退,张须陀趁机追击十余里,至大海寺附近,瓦岗叛军伏兵骤起,翟让、李密与叛军将领徐世勣、王伯当将隋军合围。
在遭到瓦岗军的围堵后,张须陀力战得以突围,但见部下仍然被围,遂再冲进包围圈营救,如此四次,其部下皆败散。换而言之,如果张须陀想要逃走,瓦岗军一开始是拦不住他的。眼看部下都已经阵亡,张须陀放弃逃生的打算,选择下马与敌军交战,最终被李密、翟让等人斩杀,时年五十二岁。
听闻张须陀阵亡的消息后,隋炀帝杨广非常悲伤,追赠他为金紫光禄大夫、荥阳郡守。而伴随着这位名将的损失,隋朝越来越难以应对各地的起义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