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的来源一直是一个广为讨论的话题,历史上普遍认为葡萄是由汉武帝时期的张骞通过出使西域带回中原的。然而,随着二里头夏朝文化遗址的发掘,这一传统观点受到了挑战。考古学家在二里头夏朝的废墟中发现了碳化的葡萄,这一发现与张骞的西域之行时间上产生了冲突,提出了一个问题:葡萄到底是源自中原还是西域呢?
根据时间线,张骞带回葡萄的事件发生在大约两千多年前,而二里头夏朝则早于张骞的时代,它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因此,二里头的葡萄要比张骞带回的葡萄历史悠久。虽然我们不能完全确定这两者是否属于同一种葡萄品种,但碳化葡萄能够保存四千多年,实属不易。而经过国内外考古专家的鉴定,这些二里头出土的碳化葡萄是真实无误的,并没有任何造假的成分。 面对这一发现,我们不得不思考:既然二里头的葡萄没有造假,那张骞带回的葡萄是否也可能是假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张骞的事迹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且得到了历代官方的认可。要在这方面造假,几乎不可能。毕竟,汉朝时期的信用体系远高于今天,而张骞作为一位崇高的历史人物,他的道德品行也无可挑剔,他的理想是报效国家,联合西域的月氏国抗击匈奴,对于葡萄这种从未见过的水果,他并没有太多的预设或期望。然而,我们也需要思考的是,张骞带回葡萄对当时的汉朝到底有多大的意义。虽然今天我们常常把张骞带回葡萄的历史意义无限放大,但实际上,在当时的汉朝,这件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震撼。汉朝本身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军事国家,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任务是联合西域国家对抗匈奴,这是一项政治任务,而葡萄作为一个发现的新事物,显然不是张骞使命的重点。如果张骞在完成主要任务之前,去发现葡萄这样的副产品,反而可能会遭到责备。 因此,综合来看,张骞带回的西域葡萄和二里头夏朝出土的碳化葡萄并不存在冲突,它们完全可以同时存在于历史上。虽然它们都是葡萄,但实际上属于不同的品种。张骞带回的是西域的葡萄,而中原地区在当时也有一些野生葡萄,尽管这些葡萄的质量较差,因此逐渐被外来的西域葡萄所取代。 西域葡萄的优势在于其较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口感,这使得它迅速受到汉朝贵族的喜爱。最初,西域葡萄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但很快也传入了平民百姓之中,最终成为了中国水果家族中的重要成员。而中原地区原本的野生葡萄逐渐被淘汰,直到今天,我们所食用的葡萄,已经与古代的葡萄有了很大的不同。经过多代人的培育和改良,它们变得更加美味和富有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