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红军实施三湾改编等一系列改革后,部队里官兵平等的理念逐渐成型。为了体现这一变化,许多称呼也发生了改变。
然而,建国后的一天,一位高级干部突然听到了一件事:两位指挥员竟然以“兄弟”相称。这个明显违背规定的行为让他感到愤怒。但当刘伯承得知此事后,他主动出面劝说,并笑着说:“他们都是工人阶级,可以称兄弟的。”经过刘伯承的劝解,这位高级干部最终没有追究,而这两位让老总们也感到惊讶的“兄弟”就是徐海东与王震。
1936年10月,徐海东奉命率领红十五军团去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当他赶到指定位置时,第一个遇到的就是由王震带领的二方面军红六军团。
这场会师对两军的士兵来说是值得庆祝的事情,徐海东和王震两人也十分高兴,见面后,他们激动地抱在一起。随后,两人聊起了自己对革命的看法,尽管之前没有见过面,但他们都听说过对方。第一次见面,两人惊讶地发现,在很多事情上,他们的想法居然惊人地一致。两人之间的默契,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相似的经历。
他们的早年经历非常相似,徐海东曾做过窑工,而王震在参加革命之前则是在火车上做铲煤工。参加革命后,两人都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在反围剿战役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多次击败敌军,逐步成为党内的高级将领。除了相似的经历,他们的性格也非常相近。两人都非常直率,在关键时刻绝不含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们都敢直言不讳,遇到不公的事情时,都会站出来为自己和他人争取权益。
因此,见面之后,两人对彼此的印象非常好,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谈论了很多各自的想法和见解,令对方十分敬佩。通过这次交流,徐海东和王震把对方视为知己,并开始以“兄弟”相称。由于徐海东比王震年长,王震常常叫他“徐大哥”,而徐海东则称王震为“王老弟”。此后,几十年间,虽然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兄弟间的情谊始终未曾改变。
随着建国后两人各自的工作忙碌,他们见面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而且由于通讯不便,想了解彼此的近况也变得更加困难。1956年,徐海东因病需要到大连休养,王震得知后,非常担心他的病情,于是特地从北京飞到大连看望他。得知王震来到了大连,当地各部门的领导都想邀请他视察工作,但王震直接告诉他们:“这次我来大连,不是来视察军队,也不是来检查工作,我是来看望徐大哥的。”
王震来到了徐海东的住处,两人时隔多年再次相见,紧紧拥抱,聊到深夜。第二天,两人拍下了珍贵的合影,王震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其实,早在解放战争时期,徐海东的身体状况就一直不好。尽管他一直想坚持工作,但病情日益严重,不得不频繁退居二线,养病。尽管如此,他仍被卷入了许多事务中,王震得知此事后,非常关心他的情况。
那时,王震自身的处境也十分艰难。有一次,徐海东的儿子来找王震,告诉他徐海东的病情。得知徐海东病重且陷入麻烦后,王震不顾自己处境的艰难,立即找到了周总理说明情况。经过他的帮助,徐海东才得以化险为夷。然而,经过这番波折,徐海东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反而变得更加严重。1970年3月,徐海东因病去世。在临终时,他特意叮嘱儿子:“千万不要让同事和朋友们知道我的病情,以免他们担心,但是一定要告诉王震。”
得知徐海东去世的消息,王震十分悲痛,几天都吃不下饭,闭门不见人。后来,他亲自写了一份数百字的唁电寄到郑州。经过王震的努力,徐海东的名誉得以恢复,并顺利平反。在参加徐海东的追悼会时,王震早已做好了准备,但当他站在徐海东的遗像前时,还是忍不住痛哭。
晚年的王震常常回忆起与徐海东一起度过的日子,为徐海东的去世深感懊悔。在那个革命的年代,尽管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凭借着共同的理想信念,他们成为了亲如兄弟的挚友,这份情谊深厚得比亲兄弟还要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