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8年,秦国将领章邯率领着秦国的最后一支主力军在钜鹿遭到项羽的惨败,几乎使秦国的主力全部消亡。
那么,钜鹿之战究竟是怎样一场战役?又为什么这场战役能够造就项羽的伟大呢?
史书中对这场战役有两段非常精彩的描述:
第一段讲的是项羽在钜鹿战役中表现得异常勇猛,连旁观的诸侯军队都被吓得目瞪口呆。描述写到,楚国的兵力远超其他诸侯,救援钜鹿的诸侯军有十几支,但没有一个敢轻举妄动。当楚军攻击秦军时,所有的诸侯将领都站在远处观望。楚军士气高涨,每一个战士似乎都能轻松对抗十个敌人,楚军的呐喊声震天动地,周围的诸侯军心生恐惧。
第二段则描述了项羽战后召见其他诸侯将领的场面。当时,所有的诸侯将领在见到项羽时,都跪着爬行,不敢抬头看项羽一眼。
这两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呢?第一段是说项羽在战场上表现得极其残暴,令那些在旁观看的诸侯军队都被吓得一时不知所措。第二段则描写了项羽在战后接见诸侯将领时,大家都因为项羽的威慑力而跪在地上,畏惧得不敢抬头。
当时的项羽,年仅24岁。
钜鹿之战前,陈胜和吴广在蕲县起义,分兵从函谷关和武关攻入咸阳。秦将章邯迅速带兵出关,在渑池和荥阳一举打败了起义军。
与此同时,项梁、项羽、刘邦等人在会稽和沛县起义,其他六国的贵族也纷纷揭竿而起。毫无疑问,陈胜吴广的起义为秦国境内点燃了反抗的火种。
随着各地的起义爆发,昔日的六国贵族逐渐重新集结,秦将章邯则引领大军出关,准备平定叛乱。战斗即将展开。
在钜鹿战役爆发前,项梁在定陶被章邯打败。当时,许多地方已经陷入战火之中,诸侯国的将领们心中压力山大。面对这支刚从关外出征、一路攻城略地的秦军,大家其实都有些胆怯。因此,许多诸侯国的军队暂时停止了进攻,停驻在原地。而章邯趁机进攻赵国,围困邯郸,赵国的主力只得撤退至钜鹿。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项羽挺身而出。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亲自带领江东的子弟北上,支援赵国。他肩负起了重任,决定和秦军一决高下。
项羽首先派遣部将英布和蒲将军带领两万兵马渡过黄河,直扑秦军的补给线,彻底切断了秦军的粮道。接到战报后,项羽非常满意,随即带领主力大军渡过黄河,在漳河展开破釜沉舟的战略。每个士兵只带三天的口粮,全军上下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向秦军发起了进攻。
项羽的主力军顺利渡河后,迅速将秦军将领王离和涉间的攻城部队围困在一起。章邯看到局势不妙,立即指挥大军向楚军侧翼发动攻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九轮激战,秦将苏角被杀,章邯不得不撤退到棘原。此时,周围的诸侯军队终于见势不妙,纷纷投入了战场。钜鹿城的围攻也逐渐进入了危急时刻。
钜鹿之战中,秦将涉间在战败后自焚而死,而王离则投降了项羽。尽管章邯在战斗中失败,但他依然有二十万主力大军驻扎在棘原。
到了公元前207年6月,为了逼迫章邯投降,项羽决定通过一场最后的战略行动,彻底摧毁章邯的主力。
项羽指挥大军围困章邯,打算彻底击溃秦军。蒲将军率领突袭部队驻守漳水南岸,切断秦军的退路,而项羽亲自率领主力部队从正面发起进攻。
就在此时,刚从咸阳回来、汇报钜鹿战局的司马欣回到了棘原。章邯得知消息后,决定不再召见司马欣,试图掩盖危局。此时,他的处境变得异常艰难,内有权臣赵高的压迫,外有项羽的猛攻,章邯感到进退两难。
最终,章邯做出了决策:撤回主力军,准备南撤。项羽迅速追击,最终在第二次与章邯的军队交战中将其击溃,章邯的心理防线彻底崩塌,最终选择投降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