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范仲淹,人们都会说他是时代的英杰,既能文也能武。其实,范仲淹不仅是名将、文人,他还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伯乐。可以说,北宋时期的一大批文臣武将,儒学大师和文坛领袖,都是通过范仲淹的推荐和提携才走上了光辉的道路。
先来说说文臣中的代表人物——富弼。
富弼是北宋的一位重要宰相,也是名声赫赫的外交家,他曾两度出使辽国。北宋在财政困窘、边防松懈的情况下,富弼凭借他出色的口才说服辽国皇帝,使其认识到出兵对辽国不利,最终促成了宋辽和解,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局面。
然而,富弼在年轻时也是受到范仲淹的点拨和帮助的。范仲淹比富弼年长十几岁,第一次见到富弼时,就看出了他有将来成为王佐之才的潜力。范仲淹还推荐了他的文章给晏殊等人。晏殊读后十分欣赏,并且问富弼是否已经成婚。在范仲淹的牵线搭桥下,富弼最终成了晏殊的女婿,而晏殊正是当时的宰相,这样富弼也顺利地踏入了官场。之后,范仲淹又鼓励富弼参加科举考试,走上正规的仕途。富弼听从了范仲淹的建议,参加科考,并一举高中,随后步步高升,最终成为了宰相。
接下来是武将中的代表人物——狄青。
狄青年轻时只是军中的一名低级军官,虽然作战勇猛,但无人重视,且因脸上有刺青,还曾因犯事被流放,因此没有人愿意提拔他。
一次偶然的机会,范仲淹看到了狄青,认为他有成为将帅的潜质,便建议他读《左氏春秋》,并告诉他:“将帅如果不熟悉古今历史,那么他们就只有匹夫之勇。”从此,狄青开始潜心读书,最终不仅官至枢密使,还成为了名震一时的将领。
在文坛方面,代表人物是苏舜钦。
如今这个名字可能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在当时,他可是文坛的耀眼人物,与欧阳修、梅尧臣并肩,倡导诗文革新,成为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和梅尧臣并称“苏梅”。而他,早年也得到了范仲淹的帮助。
范仲淹推行新法时,苏舜钦与他有相同的理念,是新法的支持者,范仲淹便将他推荐为集贤殿校理。然而,随着新法的失败,苏舜钦也因此被贬谪。
尽管与苏轼没有亲戚关系,但苏舜钦的性格与苏轼有几分相似。苏轼在多次被贬的情况下依然乐观开朗,而苏舜钦也一样,不仅在被贬出京后没有一丝愁容,还重修了沧浪亭。沧浪亭曾是五代吴越国广陵王的园子,到北宋时已经荒废。苏舜钦花费了四万贯钱将其购买并重修,并为它题写了《水调歌头·沧浪亭》。凭借这首词,苏舜钦成为了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还有一位文学巨匠,就是张载。
张载是北宋的著名儒学大师,他的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广为流传。他在众多大儒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尽管如此,张载年轻时并不打算成为一名书生。他更渴望投身军营,且十分崇拜范仲淹,于是写信给范仲淹,并亲自前往西北拜访他。范仲淹看到张载之后,认为他并不适合走军事道路,便鼓励他投身学问,建议他从《中庸》开始学习。张载尊重范仲淹的意见,决定放弃从军的梦想,开始专注于学术研究,最终成为了思想家和教育家,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范仲淹除了培养这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外,他还以其独特的眼光和知人善任的才能,发掘了大量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他常与宋仁宗讨论人才的重要性,强调“得人则治,失人则乱”。他还为皇帝提供了一个人才名单,里面汇集了各行业的精英。
其中,杜杞是名单中的一员。杜杞只是北宋的普通官员,但范仲淹深知他是一个难得的能吏,值得重用。在一次京西发生民变的危急时刻,范仲淹推荐杜杞担任京西转运使和按察使。杜杞不负重托,迅速平息了叛乱,解决了问题。
王益柔则是范仲淹在未见面时就推举的人才。他读过王益柔的文章,认为此人有大才,于是推荐他进入馆阁。后来,司马光完成《资治通鉴》后,很多人试图阅读,但大多数都因内容深奥而昏昏欲睡,只有王益柔能从头到尾认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精髓。
除了推荐人才,范仲淹还非常重视教育。
他在苏州任职时,曾打算在南园购买一块地安家。阴阳家告诉他这是一块宝地,预言能世世代代出公卿。若是别人听到这样的消息,可能会立即建房安家,但范仲淹却另有打算。他听后决定不在此安家,而是修建学舍,培养人才,让“吴人都贵”。
在这一点上,范仲淹远见卓识,真正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不同于帝王们圈地建陵,范仲淹把这块风水宝地用来办学堂,培养国家栋梁。这种眼光和智慧,令人由衷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