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剧中,邬思道几乎是一个“半仙”的存在。雍正能够从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并不仅仅因为邬思道的帮助,更多是因为雍正本人的抱负与责任感。他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刻关怀,才是他最终成功的关键。如果邬思道辅佐的是八阿哥胤禩,胤禩是否能成为皇帝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下面我会详细分析原因。
出身问题
首先要看出身。胤禩的生母是良妃卫氏,她出身于辛者库(皇家服侍人员的领地),是清朝唯一一位辛者库出身并获得妃位的女子。而胤禛的母亲德妃乌雅氏,虽然也不是正宫贵妃,但相较而言,她的身份显然要高一些。虽然两人都不是嫡出,但胤禛的出身要比胤禩略胜一筹。古代社会极其看重出身,皇室更是如此。邬思道无法改变这一点。
个人立场的“公”与“私”
再来看看两位皇子的个人立场。胤禛在康熙的眼中,几乎是用来整顿朝政的一把利剑。无论是追缴江南赈灾的银两,还是逼迫大臣偿还户部欠银,胤禛总是坚定地站在国家利益和百姓的立场上,哪怕得罪了众多官员。甚至在“火耗归公”“摊丁入亩”“整顿旗务”等改革中,他的魄力让许多皇子都无法比拟。尽管其中有一定的私心,但他能够与整个官绅阶层对抗,这份气魄是其他皇子所缺乏的。
相反,胤禩则在为个人利益而操作,背后小心思多,尽管他被称为“八贤王”,但他对臣子放纵过度,过于宽容,这反而让康熙心生疑虑。康熙眼看着这些皇子们各自展开争斗,虽然年纪渐长,但依然保持着足够的洞察力。邬思道虽然聪明能干,但他只是一个出谋划策的人,最终决定执行这些谋略的还是胤禛。即使邬思道辅佐胤禩,他能听得进去吗?
结党营私与舞弊问题
八阿哥胤禩年轻时,确实获得了康熙的宠爱,甚至在十七岁时就被封为贝勒,是所有皇子中最早封贝勒的。可是,当太子胤礽被废除后,胤禩立刻显现出强烈的争权欲,甚至开始组织自己的阵营,声称自己有帝王之姿。此举令康熙对他心生嫌隙。尤其是在邢部冤狱案中,胤禩的党羽试图借此机会逼迫康熙,结果不仅被康熙视为大敌,还因此错失了不少支持。
虽然其他皇子大多都有自己的党羽,像“八王党”与“四王党”这样的分阵,但胤禩的“八王党”特别庞大,许多朝臣也加入了他的一方。康熙逐渐对胤禩产生了强烈的排斥,任何皇帝都无法容忍在自己眼皮底下有如此强大的对手,而胤禩恰恰无法避免这一点。
相比之下,胤禛则更加谨慎低调,虽然也有自己的人脉,但他与“八王党”不同,能避免与官僚阶层发生激烈冲突。尤其是邬思道的指导,让胤禛知道不必过早争斗,而是要隐忍待时而动。正是这种胸怀和深谋远虑的性格,让胤禛在最终的帝位争夺中占据了优势。
总结来说,即便邬思道辅佐了胤禩,但胤禩没有胤禛那种长远的眼光和坚韧的执行力,最后他依然难以胜出。邬思道的智慧无法弥补胤禩的性格缺陷,也无法改变他在政治斗争中的不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