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为何能够持续长达八年,而且发生在唐朝的盛世时期呢?
安禄山是唐玄宗提拔的三镇节度使,他的权力过大,逐渐将军中的各级官员都换成了自己的亲信,尽管如此,唐玄宗还是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与此同时,杨国忠为了争取皇帝的宠爱,经常对玄宗说安禄山有叛乱之心,这使得安禄山十分害怕,甚至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安禄山的反叛情绪。安史之乱的根源,实际上在于唐玄宗的昏庸,而乱事能够持续这么久,则是因为唐朝皇帝李隆基和其子李亨的治理能力差,无法有效应对危机。
李隆基先是贬斥了战神王忠嗣,这直接导致了王忠嗣的早逝;接着又杀掉了大将高仙芝,并任命了常清,之后更是迫使哥舒翰从潼关出征与叛军决战。结果,这场野战的失败导致潼关失守,长安也随之陷落,局势失控。当时,叛军在河北的老巢已经不再稳固,如果依照高仙芝和哥舒翰的策略稳守潼关,叛军很可能会陷入困境,最终被击败。然而,李隆基的错误决策却葬送了这一切。继位的李亨同样屡屡犯下错误,差点使得唐朝陷入亡国的境地。幸运的是,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位叛军首领都在自己儿子的手中丧命,这才使得唐朝没有彻底灭亡。
安史之乱之所以能够持续这么久,最初的原因在于叛军实力非常强大,但更重要的是唐玄宗和唐肃宗一系列错误的决策。唐玄宗听信了谣言,不顾他人的劝阻,迫使哥舒翰出潼关,导致18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长安失守,原本有机会平定叛乱的形势也被彻底破坏。而唐肃宗则没有采纳李泌的建议,反而重用房琯进攻长安,结果在一场战斗中损失了8万唐军,损失惨重。之后,唐肃宗又不信任节度使的指挥,结果让鱼朝恩担任观军容使,导致9位节度使的力量分散,最后在史思明的进攻下,20万唐军惨败,士气大跌。每当叛军陷入困境时,唐朝父子俩总能做出错误的决策,仿佛在为叛军提供援助。
实际上,安史之乱并不是打了八年才停战的,而是八年之后才基本停战。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叛乱中逐渐感到疲惫,最后他们与唐朝达成了协议,表示自己仍然愿意归附于唐朝,这样唐朝就能够保住一点面子。而叛军的小帝国便在此时逐渐建立,唐朝则越来越无力控制这个地区,直到唐朝最终灭亡。这个地方,就是后来燕云十六州的前身,而这些地区逐渐脱离了汉人统治,直到宋朝时期,仍然是一个悬念。
唐玄宗主动送掉潼关的决策,使得唐朝精锐部队损失惨重,叛军看到了唐朝皇帝的无能和军队的虚弱,士气大增。而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和他并无二致,也频繁干涉军事决策,结果使得安史之乱成为一场持续不断的乱局。最终,安史之乱的持续,实在是因为两代皇帝一再做出错误决策,造成了唐朝内部的严重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