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常常讨论的话题,但我还是想分享一下最新的看法。历史上的教训非常惨痛。赵王错误地任用赵括替换廉颇,导致长平之战的惨败,赵军损失惨重,超过40万士兵死于战场,几乎整个军队都被毁灭。如果不是后来有李牧力挽狂澜,赵国可能早就灭亡了。那么,如果当初赵王没有换掉廉颇,而是继续使用他,战局会是怎样呢?我个人认为,赵国依然很可能会失败,长平也可能会失守,但赵军至少会保留部分实力,秦国也不至于直接攻进邯郸。接下来,我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长平之战的背景,其实这场战斗的根源是赵王的贪心。当时,秦国和韩国开战,韩国抵挡不住秦军,于是决定割让上党的土地,想借此求得秦国停战。可是,上党郡的郡守冯亭并不愿意投降秦国,他联合上党百姓计划依托赵国来抗秦,并且把上党郡的17座城池送给赵国。赵王听了这个提议,觉得这些城池非常诱人,最终决定接受了这一建议。
然而,秦王知道后大怒,立刻派兵攻占了韩国的上党,逼得上党百姓纷纷逃到赵国境内。赵军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迎接这些难民。紧接着,秦军也向长平进发,准备与赵国决战。
长平之战开始时,秦国将领王龁带领大军攻向赵国驻军,赵王命令廉颇带兵迎敌。起初,赵军和秦军对抗,但秦军逐渐占据优势,赵军遭遇了一些损失。两军陷入僵持局面,秦王下令再次进攻,这一次秦军攻势猛烈,赵军无法抵挡,四名赵国将领阵亡,赵军丧失了二樟城和光狼城。
为了保命,赵国的军队只得退守到营地,不敢再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秦军发起了第二轮猛攻,占领了赵军西边的营地,又斩杀了赵国两名将领。廉颇接连失败,心态发生变化,不再想进攻,而是转为防守。他最终退守到丹河东岸,修筑防线,准备与秦军继续对峙。
换将的决定,赵国当时的情况越来越紧张。廉颇屡次失败,表现不佳,赵国虽然通过改革军制提高了战斗力,但粮食产量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与秦国相比,赵国在资源上的劣势非常明显,而秦军则拥有足够的粮草支持,继续发动攻势。此时,赵王开始考虑换将,这也是秦国后来用反间计让赵王上当的时机,结果赵括代替了廉颇,导致了长平之战的彻底惨败。
回到开头的问题,如果赵王坚持使用廉颇,结果会怎样呢?我认为,赵国仍然会败,但失败的程度肯定不会像赵括上场后那样惨烈。
败局的根本原因,除了秦军装备精良、士兵素质高之外,还有一些外部因素。赵国当时粮草已经不多,难以支持长期战争,而秦国国力强大,粮食充足。赵国试图向其他诸侯国求援,包括借粮和借兵。但结果很失望,其他国家并未伸出援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赵王为了自己主动向秦国求和,结果秦王热情接待了赵国使者,并且还公开宣传了两国的和解消息,让其他诸侯国认为秦赵之间的战局已经定局,不会再有改变,因此没人愿意插手。第二,赵国以前也并不友好,经常对周边国家进行侵扰,这时候秦赵两国的战斗反而让其他国家看到了生存的机会。第三,秦国的外交策略是“远交近攻”,因此远离秦国的齐国也没有向赵国提供任何援助,而魏国则像看热闹一样,不愿插手,魏王还表示,“邻国的羞辱,国家的福祉”。至于楚国,他们正值王权更迭,也无暇他顾,最终也未提供支援。
既然粮食借不到,兵力也没有援助,赵国的士气也逐渐低落,长平之战最终难以避免失败。即便廉颇继续指挥,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因为没有外援,赵军只能依靠自己。长平失守,是迟早的事情。
虽然赵国依然会失败,但如果换做廉颇继续指挥,至少赵国不会像赵括上任那样被彻底全歼。由于战斗发生突然,赵国和其他国家都反应不过来。如果是廉颇在场,赵军会在长平失守后失去一部分兵力,但赵国不会立刻崩溃。战争会持续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其他国家可能意识到,如果赵国彻底失败,秦国几乎没有敌手,其他诸侯国肯定会联合起来帮助赵国。此时,赵国获得援助后,秦军面对多国联军,可能会决定暂时收兵,维持一段时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