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把皇位传给太祖一脉,主要是因为他对形势的分析非常清晰、透彻。赵构的父亲、哥哥和弟弟都被金人从开封掳走,最后被迫安置在了“五国城”。而赵构由于某些原因,没有被抓到,反而成了漏网之鱼。于是,这位当时的大宋康王就在应天(今河南商丘)即位成为了皇帝。金人得知后,派遣大军来驱逐赵构,并且进行了大规模的捕杀,导致赵构过着流亡生活,最后甚至失去了生育能力。赵构的孩子死了之后,他也再也没有后代了。所以,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赵构只能把皇位传给了太祖赵匡胤的后代。
至于具体原因,首先是赵构没有儿子,无法传宗接代。其次,靖康之耻让赵构身边的许多亲人都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几乎整个皇族都死伤殆尽。最次要的原因才是太祖的后代,虽然赵构的亲属关系距离太祖和太宗的子孙比较远,但选择太祖的后代,也能够让赵构赢得一些美名,毕竟大家都知道“和乐儿”这个名号。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流传在民间。曾有大宋的官员到金国见过金太宗,他们都感到非常吃惊,因为金太宗的面貌和赵匡胤的画像几乎一模一样。很多人认为,赵匡胤不满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被赵光义的子孙继承,所以才“转世”来灭掉北宋。于是,历史上有人说,只有把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后代,才能让大宋得以延续,否则国家必定会灭亡。
赵构其实还是非常有政治手腕的。首先,他选了一个最没有背景的继承人,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威胁自己的安全。接着,他在自己即位后很早就当了太上皇,通过十多年的幕后支持,稳固了自己的统治。而且,他让孝宗为岳飞平反,这一举措不仅平息了民间的怨气,也稳住了自己的权力基础。因此,孝宗的皇位没有人能撼动。假如赵构临终时立孝宗为继承人,可能朝廷中的宗室马上就会造反,孝宗要善终也会变得极其困难。
很多人对赵构的评价其实并不高,主要是因为他处理危机的方式非常高效而简单。创业初期,他给了武将很大的权力,让他们在新建立的政权中发挥作用,帮忙稳固了政权的基础。但是,当这些武将开始成为威胁的时候,他又迅速收回兵权,确保了王朝的稳定。这种处理方式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很难有其他政治人物能够像他一样,轻松应对这些复杂的局势。
在两宋交替的历史时期,许多史学家对赵构的评价比较低,认为这段历史并不出彩。然而,在那个时期,赵构采取了以和为主的策略,通过与金国的和谈保住了大宋的国土和民族的延续。赵构即位后经历了许多血腥和动荡,包括民众暴动、官员背叛、各地兵变等。在采石矶大战后,赵构再次与金国签订和约,甚至与金国的皇帝以叔侄相称,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力和妥协精神。等到赵构年满60岁时,他决定将皇位禅让给孝宗。金国的世宗当时还不到40岁,叫赵构“叔叔”实在有些不合适。所以,赵构选择了禅位给自己的儿子,确保了大宋的平稳过渡。
高宗当上皇帝后,虽然面临着恢复北宋的机会,但他明白,真正能恢复的只有将军,而不是君主。因此,他在建立政权时做出了多方面的权力调整,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在他的治理下,虽然曾经有过一段时期的大乱,但最终,他以和为主,成功地保住了国家和百姓的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