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三月,李鸿章意气风发,参加了顺天贡院的丁未科会试。这是李鸿章第二次走进考场,此前他已经拜曾国藩为师,专心苦练八股文,因此对这次会试充满信心,决心取得好成绩。
会试开始后,考生首先要在草稿纸上答题,确认无误后再誊写在正式的考卷上。虽然会试有三场,但真正决定成败的是第一场。李鸿章全力以赴,文思如泉涌,写作顺利。经过两天的奋战,他终于完成了草稿,只剩下第二天誊写交卷。
然而,第二天晚上,李鸿章突感风寒。虽然三月初的京城气温依然寒冷,许多考生都有类似的经历,但李鸿章的病情异常严重,手抖得无法提笔。他心情沮丧,发出一声长叹:“今科无望矣!”他坐在考场号舍内,感到万念俱灰。没想到,这一番叹息引起了旁边江苏宜兴的考生徐家杰的注意。
会试的考场纪律原本非常严格,但到了晚清,纪律已有松懈,考生走动、交谈等现象时有发生。徐家杰曾多次参加会试,誊写完自己的试卷后,他起身走向李鸿章,问他答了几篇。李鸿章无力地回答:“我只誊写了一篇,还有两篇是草稿,实在来不及誊写,手一拿笔就哆嗦了,无法完成。”
徐家杰理解李鸿章的困境,知道他为这次会试付出了很多努力。出于同情,他决定伸出援手,表示愿意代李鸿章誊写试卷。李鸿章感激涕零,答应了他的帮助。在徐家杰的代劳下,李鸿章最终顺利完成会试,顺利通过。
几个月后的殿试中,李鸿章名列二甲第十三名,成功中榜,成为进士。而徐家杰也考取了三甲第三十八名。两人发榜后,李鸿章亲自前往江苏会馆拜访徐家杰,感谢他的无私帮助,二人因此结为至交。
李鸿章后来步步高升,最终成为了朝廷的权臣;而徐家杰则被任命为山东益都知县,虽然他一生仕途平淡,始终未能出人头地,甚至在知县岗位上来回调任,直到退休依旧是七品小官。
尽管李鸿章权倾一时,面对慈禧太后时更是拥有不小的影响力,但他多次暗示徐家杰,希望能够提拔他。然而,徐家杰身上有着坚定的原则,他拒绝了李鸿章的好意,认为接受提拔会损害自己的气节。李鸿章无奈,二人虽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但也没再多提此事。
时光流转,到了光绪二十四年,李鸿章终于还了徐家杰一个天大的恩情。此时,戊戌政变爆发,光绪帝被囚禁,许多维新派人士被抓入狱,守旧派大臣按照慈禧的命令,将徐家杰的儿子徐致靖列入了“祸首”名单。徐致靖曾是维新派的领袖,推荐过许多改革派人物,然而他成了守旧派的眼中钉,随时可能被处决。
在家族面临巨大困境时,徐家杰找到了李鸿章,请求他出面救助。李鸿章虽然已失去许多权力,但他的人际关系依旧强大,他答应尽力帮忙。李鸿章与荣禄关系深厚,他通过荣禄向慈禧太后求情,提出徐致靖并非维新运动的核心人物,慈禧太后最终答应放过徐致靖。
李鸿章的这一举动,最终保住了徐致靖的性命。事后,徐家杰亲自登门致谢,感激李鸿章的帮助。或许他自己也未曾料到,当年一时的举手之劳,竟为家族带来了荣誉与安全。而李鸿章的知恩图报,也让他在家族中的声誉更高。
这一故事虽然在野史中记载,但也有部分证据表明徐家杰确实在会试时帮助过李鸿章,而李鸿章的帮助,尤其是在戊戌政变中的救命之恩,也被史料所确认。这段深厚的友谊与恩情,成为了两人一生中的重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