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说:“观今宜鉴古”,意思是通过观察现在来理解过去。其实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观古宜鉴今”,即通过回顾历史来理解当下。
当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强大的秦国在统一六国后,竟然在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后迅速崩塌;当我们不理解苏联这个曾与美国旗鼓相当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在短短两年内就解体了;再看看曾经繁荣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为什么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剧变;以及阿拉伯世界的“颜色革命”是如何像骨牌一样迅速蔓延,形成了“阿拉伯之春”……这些现象,不仅与它们自身的问题有关,还与外部因素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到,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来作用。换句话说,它们的内在问题,虽然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因素,但这些问题也常常被外部力量放大和利用,成为推动变革的催化剂。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否也能解释秦朝的灭亡呢?秦国的强大,为什么一朝而亡?其实秦朝的灭亡,除了自身的缺陷外,也有外部力量的推动。
首先,秦朝的制度并没有根本问题。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继承了过去的中央集权体制,而这一制度后来被汉朝沿用,并且“百代皆行秦政法”。可以说,秦朝的体制本身是有效的,考古学的发现也证明了“暴秦”并不准确。
但另一方面,秦始皇的过于集中的权力,尤其是对异姓诸侯的清除,实际上削弱了秦朝的内部分裂防线。在中央集权体制下,没有了强有力的地方势力作为制衡,导致了政权的不稳定。相比之下,刘邦继位后保留了一部分同姓诸侯,并没有全盘否定秦朝的制度,这也使得汉朝能够更好地维持政权稳定。
然而,秦朝的灭亡不仅仅是体制问题,外部因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陈胜吴广起义,虽然表面看是农民起义,但如果追溯起义的根源,就会发现陈胜和吴广其实是被秦始皇打败的六国贵族后代。他们发动起义,实际上是希望恢复他们作为贵族的地位,而不是单纯为了农民的利益。所以,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往往也带有复杂的政治动机,并非单纯的阶级斗争。
通过历史的镜子,我们可以看到,像秦朝这样强大的政权,虽然内有问题,但外部的煽动和利用,更加加速了它的灭亡。历史上的变革,总是充满波折和反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