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古代人最想得到什么宝物,很多人会说“免死金牌”。大家以为它可以保命,关键时刻救你一命。实际上,这种“免死金牌”在古代的正式名称叫“丹书铁券”,它的用途并不像传说中那么简单。比如明朝的一位一品大臣,拿出免死金牌时,朱元璋却哈哈大笑,让他看看背面究竟写了什么。到底写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首先,丹书铁券的来历和用途很有趣。它起源于汉朝,由刘邦亲自铸造。最初,它并不是用来“保命”的,而是用来奖励有功的大臣,激励他们忠心耿耿地为国家效力。可以说,丹书铁券在皇帝和大臣之间是一种重要的信物。后来,它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赏赐给大臣,另一部分留存备用。可别以为有了金牌就能逍遥无忧,实际上很多持有者的结局并不理想。
在朱元璋时期,就发生过这样一个例子,说明免死金牌并不能真的免死。朱元璋本是小兵起家,能登上皇位,非常不容易。他需要许多人的支持,有人为他打仗,有人为他出谋划策。建国后,他对开国功臣进行了奖励,例如李善长、徐达等人都被封官。为了稳固权力,朱元璋还与李、徐两家联姻,让他们的地位和财富更加牢固。但皇权如虎,朱元璋为了消除潜在威胁,赏赐给李善长一块免死金牌。
李善长从小聪明过人,早年就跟随朱元璋征战滁州,深得皇帝信任。可惜晚年他犯了错:一位亲戚犯法,他替亲戚说话,不料惹来了杀身之祸。朱元璋大怒,下令抓捕李善长和其儿子,全家处斩。走投无路的李善长想起了自己手中的丹书铁券,掏出来大喊:“你不能杀我!”然而朱元璋却哈哈大笑:“看看背面!”
李善长翻开金牌背面,赫然写着大字:“免死除谋逆大反”。原来,金牌虽然能免死,但谋反大罪除外。早年李善长曾推荐胡惟庸,企图谋反,虽然当时没有追究,但现在旧事重提,导致他全家被处死。
由此可见,免死金牌并非万能。在皇权面前,谋反是绝对不能被原谅的。无论金牌多么神奇,触犯了皇帝权威,仍旧难逃一死。
简单说,丹书铁券是荣誉也是风险,有用时能保命,但皇权高于一切,犯了大罪,免死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