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4年,康熙帝首次南巡,这次南巡的主要目的是检查他长期关注的河务情况。负责治理河务的官员是靳辅。康熙巡查之后,发现靳辅的工作表现超出了他的预期,这让他感到有些惊讶。
靳辅并非河务领域的专家,他虽然通过祖上的帮助步入仕途,但之前并没有处理过河务问题。尽管他从基层职务一路晋升,最终成为安徽巡抚,但他的履历中并没有涉及过河流治理这样需要技术和经验的工作。而河务,尤其是治理黄河问题,一直是历朝历代的难题,已经有五位前任未能有效治理,困难重重。
康熙原本以为,像靳辅这样的官员,在治理河务方面应该没有经验,所以会有困难,但结果却出乎意料,他做得很好。这使康熙产生了怀疑,认为靳辅背后可能有一位非常出色的顾问。因此,康熙询问靳辅是否有像“博通古今”的专家帮助他。很多官员听到这种问题,可能会立即推卸责任,试图将功劳独揽。然而,靳辅却非常诚实,他立刻把他的顾问陈潢推了出来,表示河务治理的成功,正是陈潢的谋划。
靳辅为了更强烈地表达对陈潢的敬重,还补充道:“我身体不好,若有一天不能继续工作,只要陈潢还在,他一定能继续做好工作。”康熙听后,也立刻对陈潢表示赏识。
陈潢,浙江人,聪明过人,年轻时便以博学多才著称,虽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始终未能中选。失望之下,他放弃了功名,转向杂学,后对黄河治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研究黄河问题,他从江南一路北上,最终走到宁夏,深入考察黄河的各种问题。通过这次调研,陈潢不仅掌握了黄河治理的知识,还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想法。然而,由于他只是一个普通百姓,无法施展这些才华。
直到1671年,靳辅被任命为安徽巡抚,在去安徽的途中,他途经河北,恰巧在一座吕祖庙休息时,看到了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命运的无奈与对过去梦想的追忆,内容感人至深。靳辅觉得,写诗的人虽然落魄,但不失才气,可能是个未被发现的奇才。于是,他主动与陈潢见面,并与他展开了交流,发现陈潢不仅才学出众,而且性格谦逊,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前往安徽。
在随后的几年里,靳辅的表现十分出色,尤其在治理河务方面有了很大进展。此时,康熙帝因处理完三藩之乱后,计划南巡,亲自视察河务工作。当他得知靳辅治理河务的成果时,表示赞赏,然而也对陈潢的背景产生了兴趣。
但陈潢并没有因此受到应有的重用。根据史书记载,陈潢因在治理黄河过程中被人诬告“攘夺民田”而被罢职,最终死于非命。有些人认为,陈潢之死是因为他得罪了某些权贵,尤其是与当时权力较大的纳兰明珠有关。
纳兰明珠在康熙初年帮助康熙平定鳌拜,深得康熙的宠信。然而,随着地位的上升,明珠渐渐变得高傲自大,康熙开始对他产生不满。康熙为了削弱明珠的权力,便开始着手整肃其支持的官员。靳辅和陈潢都与明珠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明珠遭到清算时,他们也都陷入困境。
靳辅被罢职后,虽然他对陈潢的冤屈感到深痛,依然迅速上报请求为陈潢伸冤,却得知陈潢已经去世。靳辅非常悲痛,没多久便去世。
这场风波,让陈潢的才华虽曾为人所知,但未能得到真正的重用,成为了一段遗憾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