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三国时期的军事智者,他的谋略常常被与诸葛亮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在与诸葛亮的对决中,司马懿也曾遭遇一场让人难以理解的选择——当他面临诸葛亮的“空城计”时,他为何明知是计,仍然决定撤兵,而不是趁机一举拿下诸葛亮呢?
公元228年,曹魏派司马懿率领15万大军围攻蜀汉的西城,城内的诸葛亮仅有2千兵力,还有一些文官和老弱病残。他明知道凭自己这点兵力,无法抵挡司马懿的大军,因此也不打算硬拼。就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采取了“空城计”这一策略。他下令打开城门,指挥士兵装作一副城池空无一人的样子,自己坐在城楼上弹琴,故意让敌人误以为他有埋伏。后世的人都称赞诸葛亮这一计谋为“神机妙算”,认为他巧妙地化解了险境。然而,司马懿又何尝是愚蠢之人?他一眼看出了诸葛亮的计策,难道他没有机会一举拿下对方,夺取胜利吗?事实上,尽管司马懿知道这是个计策,他却还是选择撤军,为什么呢?
实际上,空城计并非诸葛亮的独创。早在西汉时期,名将李广便曾使用过类似的计策。当时匈奴不断侵扰中原,李广带领少数骑兵追击敌军,途中被匈奴的大部队发现。匈奴认为李广身后有大军支撑,便没有贸然进攻,结果被李广以少胜多成功脱身。这个“空城计”比诸葛亮的还要早几百年。
但诸葛亮的空城计显然也不是毫无风险。为了给敌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安排了80名士兵在四个城门附近忙碌,这看似让城内显得有人守卫,但也可能暴露马脚。如果司马懿派人潜入城内打探,发现城内兵力极少,或者如果有人在城楼上放冷箭,情况会变得复杂。
然而,司马懿没有采取任何进攻措施,甚至连儿子都提议潜入城中探探虚实,司马懿却坚持撤军,为什么呢?因为他明白,自己若一举攻陷诸葛亮,打破蜀汉的防线,虽然可以取得短期胜利,但长远来看,他的处境将更加危险。司马懿深知自己在曹魏帝国中的地位并不稳固,他虽拥有高超的军事才能,却一直没有足够的权力。他的生命价值,在于他能继续为魏国效力,而一旦他消除了诸葛亮,曹魏若不再需要他,自己也许会面临被抛弃的命运。
这种“飞鸟尽,良弓藏”的古训,司马懿自然懂得。他深知,若今天因战功过大而引起曹魏皇帝的不满,自己可能就会遭遇与许多历史人物类似的命运——被“利用价值”消耗掉。因此,尽管明知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假象,司马懿还是选择了保全自己,撤退保命,为日后更多的机会和可能留一条生路。
因此,这一战并非单纯的智谋较量,它更涉及了权力、信任和生死存亡的较量。诸葛亮的空城计,表面上是一个聪明的策略,但背后也反映出司马懿深刻的政治智慧与权谋。两位顶尖的军事人物,虽是对头,但他们也都心知肚明,最终各自为自己谋取更长远的利益。而这一切,也为后来司马懿的成功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