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在绝命诗中提到的张俭,乃是东汉时期的名臣张俭,他为国家和百姓鞠躬尽瘁,且不畏权贵。然而,鲜有人知道,在辽宋对峙的时期,辽国也有一位名为张俭的著名宰相。
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辽国皇帝曾悄悄在张俭的衣服上烧了一个洞,而一年后他发现这个洞依然存在,便羞愧地打开国库,命张俭随意挑选赏赐。这究竟是皇帝的一场恶作剧吗?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烧洞的背后
实际上,张俭并未察觉到衣服上的破洞,直到事后,这一事件才逐渐浮出水面。皇帝耶律宗真之所以做出这一举动,实际上是想通过这个方式考验张俭是否真的像他所宣扬的那样“节俭”。当时,张俭一直用实际行动向耶律宗真证明什么才是真正的节俭。
回到公元1031年
当时,辽国的皇帝耶律宗真继位后,打压了母亲家族的势力,重用了辅政大臣张俭。张俭的辅佐使得辽国的实力大大增强,尤其是军事力量。因此,耶律宗真开始考虑是否应当对宋朝发兵,毕竟辽国的军力足以与宋朝抗衡,也有可能突破“澶渊之盟”的限制,获得更多利益。
然而,张俭却劝阻耶律宗真,他提出,不需要出兵,也不必为粮草做准备。只要让辽国军队列阵在边境,宋朝就会主动派遣使者来和谈。耶律宗真起初并不相信,但几天后,宋朝果然派遣使者前来,称为“化解误会”。在这场没有实际冲突的“误会”中,宋朝为了保持和平,主动增添了岁币,从而确保了两国的安宁。看到这一结果,耶律宗真更加信任张俭,彻底听从了他的建议。
为何要烧衣服上的洞?
在这种君臣和谐的情况下,耶律宗真为何要暗中烧张俭的衣服呢?其实,这与耶律宗真自己的性格有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少帝王虽然并非昏庸,但也会有一些自负和叛逆心态。耶律宗真,在享受了来自宋朝的丰厚利益后,逐渐变得在花费上放肆,而张俭却不断提醒他节俭。
耶律宗真知道张俭的忠心,但仍觉得他过于唠叨。于是,在一次冬季的会谈中,耶律宗真便让侍卫在张俭的衣袍上偷偷烧了个洞。耶律宗真心想测试张俭,若他真如自己所说的那样节俭,便会舍不得换掉破损的衣服。如果张俭换了衣服,那就可以以此为由,再与他谈一谈节俭问题。
然而,耶律宗真忙于政事,并未立即留意到这一小小的恶作剧。直到次年春天,他偶然发现张俭依然穿着那件破衣袍,并且那个洞依然存在。这让他十分惊讶,于是他问张俭,为什么破洞的袍子不换掉?张俭坦然回答:“这件袍子我已经穿了三十多年,虽然破了,还是能御寒,舍不得扔掉。”
耶律宗真沉默片刻,随后邀请张俭到国库,命侍卫打开国库的大门,让张俭自由挑选赏赐的宝物。看到张俭如此坚定的节俭精神,耶律宗真心生敬佩,也在自己的生活中开始更加节俭起来。
结语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张俭不仅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宰相,还是一位真正践行节俭的政治家。而耶律宗真虽然一开始有些戏谑和测试,但最终也被张俭的真诚与节俭所打动。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辽国的政治智慧,也为我们留下了一则关于节俭与诚信的深刻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