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明朝,人们常常会联想到那句著名的“天子守国门”,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要亲自守护国家的门槛,而能做到这一点的,正是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朱棣不仅具备了这份责任感,而且他自身也非常有能力。早在他随父亲朱元璋征战天下时,朱棣就展现了出色的战斗力,甚至在击败元朝残余军队时,赢得了朱元璋的高度评价,称他为“肃清沙漠者,燕王也”。
然而,朱元璋去世后,他的孙子朱允炆继承了皇位,成为了新一任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长子朱标的儿子,而朱标早逝。由于太子朱标的短命,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然而,朱元璋没料到的是,朱棣在继位不久后发动了“靖难之役”,并最终将朱允炆赶下了皇位,从此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任皇帝。事实上,如果朱元璋当初传位给朱标的次子,朱棣可能就不会发动这场政变了。
靖难之役与朱棣继位
朱元璋去世后,原本应该继位的朱允炆却在登基后采取了一系列令人不安的举措。他觉得自己的叔叔们,尤其是朱棣,对自己构成威胁,因此开始废除一些皇叔的王位,甚至拒绝让他们到京城为朱元璋奔丧,最后的目标直指燕王朱棣。朱棣则并非那种容易被忽视的人物,作为一名长期在战场上磨砺的将领,朱棣毫不犹豫地起兵反击。他以“尊祖训、诛奸臣”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激烈内战,年轻的朱允炆根本不是经验丰富、军力强大的朱棣的对手,最终被迫逃亡,失去踪影,而朱棣顺利成为了皇帝。
朱棣之所以敢发动这场政变,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不仅勇猛善战,还拥有强大的军事支持。回想当年,他与父亲朱元璋共同打天下时,立下赫赫战功,以至于朱元璋曾有意将皇位传给他。可惜,由于其他皇子不满,朱元璋最终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可以说,朱棣的实力和人脉背景,远远超过了他的侄子朱允炆。
朱允炆为何继位,朱允熥为何失权
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是个优秀的太子,但由于早逝,他的儿子朱允炆才得以继位。按理说,朱允炆并非嫡长子,真正的嫡出次子是朱允熥,比他大一岁。虽然朱允熥是嫡出,但由于母亲常氏去世后,朱标将小妾吕氏扶正,吕氏为朱允炆生下了儿子,朱允炆因此成为了嫡长子。这一转变使得朱允炆的地位突飞猛进,成为了皇太孙,而朱允熥则被降为庶子,从而失去了继承权。
朱允熥的母亲常氏,正是开国功臣常玉春的女儿,常玉春在明朝的建立中功勋卓著。常玉春的影响力之大,甚至使得他死后还能配享太庙的荣誉。更重要的是,常玉春死后,朱元璋为他绘制了龙袍画像,这种待遇是其他开国功臣无法享受的。因此,朱允熥背后强大的家族背景,使得他即便是庶出,也不容小觑。常玉春的家族足以让朱棣忌惮,而他所拥有的外祖母蓝玉的亲戚关系,也是一个巨大的隐忧。
权力博弈与朱元璋的智慧
相比之下,朱允炆的母家背景就显得较为薄弱。吕氏出身较为普通,她的父亲吕本曾是元朝的一位显贵,但他并非军事世家,而是以文官身份为朱元璋所重用。朱元璋更倾向于依赖文官来治理国家,毕竟他打江山是靠武将,但坐江山却要依赖文官。因此,在选择继位人选时,朱元璋考虑了政治平衡。他认为,文官支持朱允炆,而武将支持朱允熥。文官相对来说更稳定、更容易控制,这也是朱元璋选择朱允炆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深知武将有时也可能威胁到皇权,尤其是像蓝玉这样的开国功臣。为了避免外戚专权和可能的政变,朱元璋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朱允炆,而不是朱允熥。这是他在复杂局势中的精明选择,既避免了外戚势力的强大,又确保了朱家血脉的延续。
总结
如果朱元璋当时将皇位传给朱允熥,凭借他强大的家族背景和武将支持,朱棣可能根本不会敢发动靖难之役。常玉春和蓝玉家族的影响力足以让朱棣不敢轻举妄动。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朱允熥因嫡庶之争失去继承权,最终朱棣的篡位行动得以成功。朱允熥在朱棣即位后被降为庶人,39岁时因病去世,原因不明,这让人不禁对这位命运多舛的皇子产生了深深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