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田甜 通讯员 熊思思
10月22日,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室里,“90后”文物修复师唐小红正俯身于工作台前,对一件千年青铜器进行精细“矫形”。岁月在器物表面留下弯折与锈迹,她依靠指尖的精细操作与日复一日地坚持,引导它逐渐恢复千年之前的模样。
从文化古都西安到星城长沙,这位年轻修复师用6年时光,在方寸工作台前搭起与历史对话的桥梁,让破碎的千年遗存重获新生。
指尖技艺,分寸之间的“文物手术”
唐小红的文物保护之路始于西安深厚的文化土壤。“我在西安长大,作为文化古都,那里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这份情怀,让她在大学时坚定地选择了文物保护专业,至今已从业6年。
唐小红的工作是考古流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2022年,她修复了一件来自长沙河西风篷岭王陵汉墓出土的西汉铜壶。“刚送来时,是满满一盆碎片。”出土记录上原本标注为两件器物,但经过她和团队细致地辨别与拼对,最终确认这些残片同属于一件铜壶。
修复过程如精密手术,需经历十几道工序。团队首先对铜壶进行全面的保存现状调查和检测分析,随后启动烦琐的除锈、矫形、拼对、黏接、补配等步骤。“每天只能施加微弱力道,让它‘慢慢回神’,一点一点回到原来的样子。”放大镜下,唐小红手持细针般的工具,轻柔剔除每一粒锈迹,让千年纹饰重见天日。
“上色不仅要追求视觉上的契合,更要考虑颜料的稳定性。”唐小红和团队反复调试矿物颜料,力求与文物原色完美融合。历经数月的精心修复,无数残片被最终复原为一件完整的西汉铜壶。
“当我们最终把它完整拼回来时,那种成就感无法言喻。”尽管已过去两年,唐小红眼中依然闪烁着激动。这件铜壶的修复成功,不仅让两千年前的西汉工艺重放光彩,更成为她修复生涯中难忘的一页。
静谧之中,收获无可替代的成就感
旁人眼里,日复一日面对残破文物,是份寂寞的工作。但唐小红却乐在其中,“我一点都不觉得无聊,反而觉得特别有意思。”每当碎片在她手中重新拼合,还原出器物原本的轮廓,那份成就感让她“连吃饭都更香”。
这份热爱也延伸到生活中,家人不仅全力支持唐小红的工作,还因为她对文物产生了兴趣。“有时候我会带家人去博物馆,一起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她笑着说。而亲友的首饰、孩子的玩具坏了,都会习惯性找她“修复”,“能把工作里的技能用到生活里,也挺有趣的”。
6年时光里,唐小红对文物修复的理解愈发深刻。“我们国家的文化太悠久了,文物就是这些文化的‘载体’。”希望把文物保护好,让更多人目睹不同朝代的美,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这个行业,越做越有意义。”唐小红说,未来她会一直坚守岗位,用指尖的温度,守护更多文物,让文化的火种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