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正统之争”是政治斗争中的一大重要议题。许多历史时期的纷争,比如三国时期的曹刘之争、南北朝时期的对立、清朝与南明的争斗,实际上都涉及到了对正统的争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隋朝末年的“正统之争”,其中李渊、王世充、窦建德等人都自认为是隋朝的“正统继承者”。这一局面为何会产生呢?我们来仔细了解一下。
根据史书记载,隋炀帝有三个儿子。长子杨昭是隋炀帝非常看重的太子,但他在大业二年(606年)因病去世,成为隋朝历史上的一大损失。次子杨暕原本觉得自己理应继位,但这一想法却激怒了隋炀帝,最终不仅没能继位,还被软禁起来。至于三子杨杲,他是庶出,并且在“江都宫变”发生时年纪还非常小,只有不到十三岁。
隋炀帝放弃杨暕后,开始着手培养自己的几个孙子,准备让他们继承皇位。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放弃了北方,逃到江都。然而,他并未完全放弃北方,而是让杨昭的二子杨侗留守洛阳,三子杨侑则留守长安。隋炀帝给这两个孙子很大的自治权,因此隋朝的政权实际上在长安、洛阳和江都三地分散,史称“隋统三分”。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傀儡皇帝,并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成功继承了长安的隋朝政权。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死于“江都宫变”,江都的政权落入了叛军首领宇文化及手中。隋炀帝去世后,洛阳的隋朝留守官员拥立杨侗为皇帝,称为皇泰主。此时,洛阳的军政大权被王世充控制,最终他取代了皇泰主,并将其杀害,洛阳的政权也归王世充所有。
与此同时,宇文化及在与李密的战斗中败北,最后被窦建德击败,江都的隋朝政权也落入了窦建德之手。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隋朝的正统政权实际上被李渊、王世充、窦建德三人所掌控。于是,长安的隋统由李渊继承,洛阳的隋统由王世充继承,而江都的隋统则由窦建德继承。三者都自认为是隋朝的“正统继承者”。
正因如此,洛阳·虎牢之战成为了“隋统三分”战略决战的关键。而李渊所宣扬的“正统性”实际上对唐军在这场决战中的胜利并未起到太大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