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集结了150万兵力,在远东中苏边界的西线、北线和东线对日本关东军发起了猛烈攻击。当时的日本关东军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面对苏军的强大攻势,几乎无法抵挡。仅仅几天后,关东军就被彻底击溃。
8月14日,日本政府接受了波茨坦公告,宣布向盟军投降。次日,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宣布停战。然而,虽然日本政府宣布投降,但大本营并未及时向各地的日军传达停战命令,直到8月17日才下达投降命令。
但即便如此,苏联并未停止军事行动。8月18日,苏军继续向日军占领的南千岛群岛发起了登陆作战。这一行动的背后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呢?
雅尔塔会议:美英督促苏军进攻日本
1945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雅尔塔举行了关键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战后如何分配世界各国的利益,尤其是亚洲的利益。在讨论到日本问题时,美英希望苏联能够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发起进攻。斯大林当时并未急于同意,因为他已经从情报中得知,美国的计划是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进攻,预计会付出上百万士兵的生命。这对美国来说是巨大的负担,因此美英希望通过拉上苏联一起参与进攻来分担这一压力。
斯大林的三大要求
斯大林对美英提出了三个条件:
1. 获得美英对外蒙古独立现状的合法认可。
2. 苏联完全接管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包括中长铁路、南满铁路、大连和旅顺港的控制权。
3. 库页岛以南的岛屿,以及南千岛群岛(日本称为北方四岛)的主权归苏联。这三项条件涉及的是沙俄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失去的领土,斯大林希望通过这次机会收回这些领土。
美英两国最终同意了这些要求,斯大林得以为苏联争取到了巨大的利益。
罗斯福去世,杜鲁门上台
然而,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因病去世,副总统杜鲁门继任。杜鲁门并未像罗斯福一样信任苏联,这使得美苏关系在战后变得复杂。随着德国的投降,苏联开始准备对日作战,但美国却已经成功研发了原子弹,并在8月6日向日本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一打击使得日本的投降更加迫在眉睫,也促使苏联加速了对日军的进攻。
苏军迅速进攻南千岛群岛
8月11日,苏军攻入朝鲜,美军对苏军的进攻速度感到震惊。然而,美军并未能及时赶到,苏联军队迅速推进到南千岛群岛。苏联的目标是迅速占领这些岛屿,以确保自己在战后能够取得主权。尽管日本天皇已经宣布停战,苏军依旧决定继续进攻。
在8月18日,苏军发起了对占守岛的登陆作战,尽管日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最终在19日,苏军击败了日军,并在22日完全控制了岛屿。
南千岛群岛的回归
这一战的胜利标志着苏联重新获得了南千岛群岛的主权。这片岛屿自1905年日俄战争后便由沙俄割让给日本,长期以来,苏联人对失去的领土怀有深深的遗憾。斯大林在战后决定通过军事手段收回失去的领土,这不仅有战略上的考虑,也有为了振奋国内士气的政治目的。
尽管在朝鲜半岛的政治分治方案中,美苏达成了分割占领日本的协议,但苏联通过武力夺回南千岛群岛,表明其在远东的强势立场。这一胜利不仅是对日本的报复,也是对苏联人民的一次大规模的振奋。
总结
虽然苏联在战后并未出现在日本本土,但它通过快速的军事进攻,成功夺回了失去多年的领土,这一战略胜利增强了国内士气,并在未来的国际博弈中为苏联争取到了有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