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是指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的过程。那么,为什么晋国作为春秋时期的霸主,最终会被三家分割呢?这个故事要从晋国的建立开始。
晋国最早建立于西周时期,大约公元前1042年左右。当时,周成王封自己的弟弟叔虞为唐侯,建立了“唐国”,都城位于翼城(现今山西翼城一带)。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今山西太原一带),于是将国号改为“晋”,自此开始了晋国的历史。
晋国遵循周朝的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大宗,成为国君,其他庶子则分封为卿大夫。可是到了公元前745年,这一传统的继承制度发生了变化。晋昭侯将自己的叔叔成师封到曲沃(现山西闻喜),称为“曲沃恒叔”。恒叔凭借广施恩德,吸引了不少晋国贵族和民众的支持,使得曲沃逐渐与都城翼城并驾齐驱,甚至在规模上超过了翼城。
然而,在公元前739年,晋国的大臣潘父杀死了晋昭侯,并迎立了恒叔。但这一举动遭到了晋国其他公族的反对,恒叔因此被迫撤退回曲沃。接下来的60多年里,曲沃与翼城之间展开了反复的拉锯战,直到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恒叔的孙子)攻占了翼城,杀死了晋侯缗,最终拿下了晋国的控制权。武公用大量的珍宝贿赂周釐王,成功获得晋国的称号,取代了大宗,史称“曲沃代翼”。
曲沃武公成为晋国的君主后,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屠杀,导致晋国的公族几乎灭绝。从此,晋国开始形成卿族掌权、权力世袭的局面,公族的势力被大幅削弱,这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676年,晋献公即位。晋献公通过一系列军事扩张和政治改革,使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然而,他与宠妃骊姬的关系也引发了“骊姬之乱”,导致晋献公的长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和夷吾逃亡他国。晋献公为保自己的权威,下令“尽逐群公子”,几乎将晋国的公族全部清除。史称“晋无公族”。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继任的是奚齐。由于政变的不断发生,晋国逐渐进入了内乱局面。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多年,公元前650年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回到晋国复位,称晋文公。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三军六卿”制度,权力由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大家族把控。由于公族的势力被削弱,卿族的权力逐渐上升,甚至超越了晋侯。
六大家族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公元前497年,赵氏联合智氏、魏氏和韩氏一同打败了范氏和中行氏,四大家族分庭抗礼。此时,智伯瑶在智氏的支持下,掌控了晋国的政权,并且强迫其他家族献出土地。赵襄子拒绝交出领土,智伯瑶因此联合韩魏对赵襄子发动攻击,围困赵氏的封地晋阳。赵襄子顽强守城三年,智伯瑶最终失败并被杀。智氏也因此被灭族。
赵襄子为了巩固三家的联盟,做出了政治联盟的象征——用智伯瑶的头颅做成酒杯,和韩、魏两家一同庆祝胜利。随后,韩、赵、魏三家继续分割晋国的土地,公元前403年,晋国的实际控制权几乎完全落入三家手中,晋国仅剩绛城和曲沃两地。
同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虔(韩景侯)、赵籍(赵烈侯)、魏斯(魏文侯)为诸侯,标志着晋国的灭亡。至此,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崛起,春秋时期的争霸格局开始转向战国时期。公元前376年,晋国最终被三家彻底取代,宣告灭亡。
通过一系列的政权更替、家族斗争与权力重组,晋国从曾经的春秋霸主到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历史的转折点正是“三家分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