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影视剧中,常常看到皇帝坐上皇位时,底下的百官齐声高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而皇帝则淡淡回应:“众爱卿平身”。这类场景已经成为了古代朝廷的经典画面。
说到“万岁”这个词,我们不得不提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历史上,他被誉为“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民间传说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足见他才智之高。事实上,刘伯温的确是非常有能力的一位人物,但他也有些自负,心气偏高。 刘伯温帮助朱元璋打下了大明的江山。随着民间对他的评价越来越高,他也开始觉得自己的成就应该超越诸葛亮。为了验证自己是否真如民间所说,他曾亲自前往诸葛亮的武侯墓参拜,试图了解诸葛亮的战略智慧。最终,刘伯温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评价同样很高,甚至称他为“吾之子房”,这无疑是对刘伯温能力的高度认可。 在朱元璋刚刚登基时,他非常依赖刘伯温,几乎将所有的谋略都交给了他。刘伯温自知能力非凡,所以在朝堂上时,态度也显得格外自信和傲然。有一次,朝堂上,皇帝一如既往地说了“众爱卿平身”,文武百官都纷纷起身,但唯独刘伯温没有动弹。 朱元璋心生疑惑,心想:“刘爱卿今天又是何意?”尽管心里有些不解,朱元璋依然耐心地再说一遍:“刘爱卿平身。”但刘伯温依旧没有起身,只冷静地答道:“臣不敢起身。”朱元璋更觉困惑,于是问道:“爱卿为何不敢起身?” 刘伯温这时才开口说道:“微臣刚说了一上联,陛下未对出下联,微臣不敢起身。”朱元璋更加不解,便问:“是何上联?”刘伯温不慌不忙地回答:“万岁,万岁,万万岁。”听到这个回答,朱元璋终于明白,原来刘伯温是在揶揄自己。 朱元璋心中虽然有些不快,但他并未显露出来。反而以一种从容的态度巧妙地回应道:“平身,平身,平平身。”这句话不仅化解了场上的尴尬气氛,也让刘伯温不再为难皇帝,朝堂恢复了正常的秩序。 “万岁”这一称呼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臣子向君主问安时便使用这个词。在汉代,臣子叩见皇帝时常常呼三声“万岁”,以表示敬意。古籍《事物纪原》记载:“战国时期,秦王见到蔺相如奉璧时,田单伪约降燕,冯谖焚孟尝君债券,周围的民众纷纷喊‘万岁’,这正是‘万岁’这一表达的起源。”而“万万岁”这一说法,则与女帝武则天有关。一天,武则天给翰林院的学士们出题,题目是:“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众学士纷纷解答,但武则天始终不满意。就在此时,一位擅长拍马屁的学士站出来说:“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武则天听后心满意足,觉得这个解答让她很高兴。从此,“万万岁”便成为了宫廷里的一种固定表达,甚至流传至朝野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