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称号——“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那么,这个“总设计师”称谓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最早使用“设计师”这个说法的,是美国的《新闻周刊》。1978年3月27日,该刊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面向南方》的文章,报道了李先念访问菲律宾的情况。文中提到,中国在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外交政策方面,有一位“设计师”,那就是邓小平。不过,当时这个称呼仅仅是指邓小平在外交上的角色,与后来专门称他为“总设计师”还有差距。
随后,“设计师”一词又出现在英国《金融时报》上。1978年10月11日,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发表致词,指出要大幅度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到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化经济的需要。次日,《金融时报》发表文章《中国工业管理方针的巨大变化》,评论道:“邓小平是中国现代化计划的政策设计师”,这比《新闻周刊》的说法更进一步,把他的角色延伸到国家现代化建设上。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邓小平访美,海外媒体对他的评价愈加丰富。香港《文汇报》就提到:“邓氏作为中国四个现代化构想的设计师,访问亚特兰大、休斯敦、西雅图,显示出其卓越的战略眼光。”不过,那时仍只是称邓小平为“设计师”,尚未出现“总设计师”。
“总设计师”这个称呼第一次出现是在1985年7月。那时,李鹏访问美国时公开表示,邓小平是“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1987年11月1日,中共“十三大”闭幕后,新闻发言人朱穆之在记者招待会上说:“邓小平对党和国家的功勋是人所共知的。他没有担任党的主席或总书记,但仍是党的政策的总设计师。”
到了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时,邓小平被正式称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这一称谓清楚地反映了历史事实:毛泽东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设计师,而邓小平则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这个称号,不仅肯定了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核心地位,也凸显了他对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眼光和深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