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低调的开国皇帝,他出生在贫苦的家庭,甚至曾是个乞丐。然而,奇怪的是,在一些网络段子中,朱元璋竟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化学教父”。要理解这一说法的来源,首先我们需要看看明朝王爷们的一些名字。像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在铁、朱在钠等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如果你留意到这些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它们竟然都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名。
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编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两年后,徐寿将这个周期表翻译成了中文。然而,明朝的灭亡已经过去了两百多年。那么,为什么这些王爷的名字和化学元素表的元素名有那么多相似之处呢?难道朱元璋是个穿越时空的“理工男”?事实上,当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时,很多元素尚未被发现,所以他列出的元素远不如今天的周期表全面。例如,镭元素是在1902年由居里夫人发现的,而明朝的朱慎镭早在1598年就已经去世。换句话说,当镭被发现时,朱慎镭早已离世304年。谁能想到,朱慎镭在明朝时竟然有如此“未来感”的名字?
这些名字的巧合引发了一种说法,认为徐寿在翻译元素时,参考了明朝王爷的家谱。但这其实并没有历史依据。尽管这样的说法在网络上被热传,它并没有源自徐寿的时代,而是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兴起才变得流行。实际上,徐寿在翻译元素名称时采用的是音义兼顾的原则:他首先会选择与元素外文发音接近的汉字,同时也要考虑字形和偏旁部首的属性。例如,金属元素通常使用带“金”字旁的字(如钠、钾、镍等);气体元素如氢、氧、氮则带“气”字头;而像碳、硅、硫这样的非金属元素,多会带有“石”字旁。这样的一种命名方式,至今仍在中国的化学界沿用。
因此,徐寿并非有意去参考明朝王爷的命名,而是根据元素的特性和发音选择最合适的汉字。至于巧合,实则是因为明朝皇族在起名字时遵循了类似的五行规则,导致这些名字与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名称有了高度的重合。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确实改了自己的名字。从小名“朱重八”到皇帝后的“朱元璋”,他觉得家族的名字太过简单,不配他家如今的显赫地位。甚至连父亲的名字也被他改成了更有文雅气息的“朱世珍”。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为自己的子孙们设定了严格的命名规则。
朱元璋的儿子们的名字几乎都是单字,如朱标、朱樉、朱棡等。而从孙子辈起,名字必须是两个字,且第一个字用来表示辈分。为确保辈分的清晰,朱元璋还为每个儿子编制了五言绝句的命名口诀。例如,太子朱标的口诀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通过这些口诀,朱家后代的命名秩序有了明确的规定。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要求子孙们的名字必须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父辈的名字多带木字旁,接着孙辈名字中会出现火字旁,曾孙辈则以土字旁为主,依此类推,形成一个五行循环。遗憾的是,朱元璋未曾料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爷们的数量迅速增多,最终名字的选择开始变得非常困难。
起初,大家依然能用一些相对文雅的字命名,如铭、钰、钧等。但随着名字数量的增加,甚至一些工具名,如锯、铲、钳等字都被用到了,虽然这些名字显得不太文雅,但它们仍符合朱元璋设定的五行命名规则。随着这些字逐渐用尽,许多王爷不得不创造一些生僻字。这样一来,朱元璋的后代几乎占用了所有金属元素相关的字。正因如此,当后来的化学元素周期表翻译成中文时,很多金属元素的名字与这些王爷的名字发生了碰撞。
这个现象并不奇怪,因为中国古人认为世界的构成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而这些元素恰恰与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元素高度重合。因此,朱元璋的后代名字中充满了金属元素的偏旁,也就不难理解化学元素的名字和这些王爷的名字之间的巧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