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故事不仅让后人感到好奇,当年汉文帝刘恒自己得知被选为皇帝时,也颇为惊讶。他甚至特意派舅舅薄昭进京打听消息,确认后才放心登基。刘恒原本只是代王,身份低调,从未想过自己会继承刘邦嫡系的皇位,成为汉朝的新君。
刘恒能够登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气。在西汉初期,当皇帝并非荣耀,而是一份“高危职业”。要理解皇位为何落到刘恒头上,就要从汉惠帝刘盈说起。
刘盈是刘邦和正妻吕雉的嫡长子,自然成为太子。然而,他的命运充满悲剧。在刘邦登基前后,戚夫人进入宫廷,深受刘邦宠爱,使得吕后受到冷落,也动摇了刘盈的地位。刘邦曾试图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储君,这导致吕后和戚夫人矛盾加深。刘邦去世后,刘盈继位为汉惠帝,但因母亲与吕后争权,局势复杂,刘如意被杀,戚夫人遭受残酷刑罚。汉惠帝虽想阻止,却无法改变,最终不久去世。
吕后长寿而掌权,她掌控朝政期间,汉惠帝的子嗣几乎没有权力。汉前少帝登基时年幼,是吕后安排的“代生子”,稍后也因反抗被杀。汉后少帝登基同样年幼,受吕后控制,西汉皇位面临严重的权力空档。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其侄子吕产、吕禄试图篡位,但齐王刘襄及其他朝臣周勃、陈平联合平定吕氏势力。然而,刘盈的其他儿子仍与吕氏有血缘和婚姻联系,使他们难以完全摆脱吕后的影响。为解决这个问题,陈平、周勃等人采用了一种残酷的策略:否定刘盈后代的血统,宣称汉后少帝及其他四位王爷并非汉惠帝亲生,以此消除潜在威胁。
为了选择一位“好控制”的皇帝,他们最终看上了存在感低、性格温和的代王刘恒。刘恒谨慎地与母亲薄姬商议后,派舅舅薄昭进京确认消息,得到大臣认可后,才安心接受皇位。公元前179年,刘恒正式进京登基,成为汉文帝,顺利稳固皇权。
刘恒的登基不仅是个人运气,更是大汉政治环境与朝臣智慧的结果。他性格温和、易于掌控,使朝廷稳定下来,也开启了国力稳健增长的文景之治,为后世称颂。汉文帝的登基,也象征着刘邦嫡传的延续和西汉早期皇位纷争的暂时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