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中的一大污点,尽管这件事本身并不光彩,但它仍然被记载在史书中,且在某些记载中有所美化。事情发生之前,李世民告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声称他们曾私自进入后宫与宫中的妃子有不正当行为。类似的事件在大隋朝时期也发生过,李世民本不必亲自插手,李渊完全有能力处理这件事。
然而,李世民通过这次告发,成功为自己“出师有名”,为后来的玄武门之变铺平了道路。第二天,玄武门之变爆发,尉迟敬德亲自射杀了李元吉,并斩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此时,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表现无疑是最为出色的,但李渊却一直未明确表示支持李世民继位。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都可以继承皇位,因为他们都是窦皇后的儿子。然而,在传统观念中,年长的子嗣往往优先继位。尽管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赋予他独立设立部门的权力,相当于拥有了“私人政府”,但在身份和地位上,李建成作为太子依然高于李世民。
李渊可能试图通过这种权力平衡,来制约两兄弟之间的争斗。但即使是父子亲情,也无法抵挡争权夺位的残酷现实。玄武门之变几乎是注定的。而事后,李渊对李世民的态度变得愈加冷淡,他见到李世民时,开口便说:“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这句话出自一个典故,指的是曾母因误听谣言怀疑儿子曾参杀人,最终选择逃离家门。李渊虽然没有亲自离开,但心中已经对李世民产生了怀疑,这也为父子之间的裂痕埋下了种子。
为了彻底断绝李渊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后代的期望,李世民决定铲除所有的威胁。他下令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以及十个侄子一一处决,其中年长的也不过二十岁,最小的甚至还在襁褓中。这一举动表明,李世民决心彻底清除一切潜在威胁,确保自己无忧无虑地继承皇位。三天后,李渊终于同意立李世民为太子。
这些侄子们的死亡,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含义。首先,李渊的不果断让李世民意识到,只要嫡长子还在,嫡孙就有继位的机会。因此,李世民必须彻底消除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后代的威胁。其次,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河北一带拥有强大的支持力量,尤其是李建成的旧部。如果李建成的后代幸存,这些支持者可能会联合反叛,而李世民通过这种残忍手段,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他不会容忍任何威胁自己的势力。最后,这场血腥清洗彻底消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遗留下来的影响力。
尽管李世民如此果断地进行政治清洗,尉迟敬德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如果继续清除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党羽,反而可能引发更多的混乱和不安。因此,李世民决定放过那些曾参与谋害自己的人,以避免激化矛盾。这一策略也保留了一些李建成旧部的忠诚,若这些人愿意投降,未来仍能获得李世民的宽容。
至于李世民的将士们,尤其是天策军,他们是玄武门之变的主力,并将在未来成为李世民治理天下的重要力量。李世民认为,如果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后代幸存,他们长大后一定会展开复仇,尤其是天策军的将士们,他们不会轻易放过当年杀害父亲的仇敌。因此,为了安抚这些将士,李世民决定不留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而将李建成的党羽宽容放过,只有少数人被惩处。
在处理侄女们的问题上,李世民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他并没有一律处死所有侄女,而是保留了她们的生命,这或许出于多方面的考虑。首先,李世民知道,公主的地位早已不如以前,且她们在朝中并不会构成威胁。其次,李世民想通过这种做法,展示出自己的宽容大度,表明他能够容忍败者,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巩固自己的统治。最后,李世民保留这些侄女,也许是为了将来通过联姻,进一步巩固与其他贵族的关系。
李建成的二女儿李婉顺虽然年幼,但李世民已经考虑到了她的未来。她最终被下嫁给刘应道,刘应道出身陇西豪门,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李世民通过这桩婚姻,不仅是为了与刘家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也有警示的意味——如果有心谋反的势力失败,他们的后代将不得善终,生活在如履薄冰的境地。李婉顺的未来将永远被李建成的失败阴影所笼罩,这无疑是李世民留给那些有图谋之人的深刻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