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联盟宣告分裂,继而产生了15个新独立的国家,包括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摩尔多瓦、格鲁吉亚、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
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美苏两大超级大国格局的结束,也象征着冷战时期长达半个世纪的对抗画上句号。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不仅继承了苏联的领土、资源,还继续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那么,为什么俄罗斯能继承这一席位,而其他14个独立国家却没有争夺五常席位呢?
其实,这背后有着苏联长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军事结构的深刻影响。
首先,俄罗斯在苏联时期的政治地位无可替代。自苏联成立起,莫斯科便是苏联的首都,成为全球外交、经济活动的中心。所有驻苏联的外国大使馆都设在莫斯科,这使得俄罗斯拥有超越其他加盟共和国首都的政治话语权。尽管在表面上俄罗斯只是一个加盟共和国,但它更像是整个苏联的核心,几乎所有重大决策和政策都是由莫斯科主导的。比如,在联合国成立时,苏联曾享有三张投票席位——分别是苏联本身、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俄罗斯实际上代表着苏维埃联盟的利益。
其次,苏联时期的经济重心几乎全部集中在俄罗斯境内。苏联曾设立了四大工业区,分别是莫斯科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这些工业区不仅支撑了苏联的经济,也为俄罗斯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尽管其他加盟共和国也有各自的资源,但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化进程大多由俄罗斯主导。苏联的经济发展看似是全体加盟共和国的共同努力,实际上其红利几乎完全落在俄罗斯头上。这使得俄罗斯即便在苏联解体后,也能轻松度过经济过渡期,而其他国家却不得不经历艰难的经济转型。
举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苏联就像是一个大家庭,莫斯科是家庭的父母,而俄罗斯则是那个最受宠的“长子”。中亚的斯坦国和波罗的海国家等“庶子”虽然享有一定的资源,但始终处于“次要地位”。
再者,苏联的军事力量大部分也被俄罗斯继承。苏联在冷战期间是与美国并肩的军事大国,尽管在海军方面不如美国强大,但在核武器方面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当苏联解体后,苏联的核武库被划分到三个国家: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虽然哈萨克斯坦曾拥有大量的核导弹,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和经济能力,它最终决定放弃这些武器。乌克兰则在美俄的压力下也选择了弃核。由此,俄罗斯成为了继承苏联所有核武器的唯一国家,至今俄罗斯的核弹头数量仍高于美国,且拥有如“撒旦”洲际核导弹等强大武器,这些都成为俄罗斯与美国对抗的重要资本。
从综合实力来看,俄罗斯无疑在所有新独立的国家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无论是国土面积、经济体量、人口规模,还是军事力量和国际话语权,俄罗斯都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其他国家即使有意争取五常席位,也难以与俄罗斯抗衡。
此外,其他新独立的加盟共和国在刚刚脱离苏联后,面临的最大任务是国家重建和恢复秩序,如何恢复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才是当务之急。它们并没有太多精力去争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而且大家心知肚明,俄罗斯的实力无可比拟,争取这个位置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些国家选择了集中精力自我重建,而不是在联合国的议程上与俄罗斯对抗。
总之,俄罗斯不仅在苏联解体后继承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苏联的唯一合法继承者,继续占据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