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谋士和将军层出不穷,但自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后,三国的光辉似乎略显暗淡。人们通常记住的,除了姜维、邓艾,也不过寥寥几人。若翻阅史书,会发现许多不那么被人注意的名将,其中就有王基。
背景与早年经历
王基,字伯舆,出生于公元190年,正值天下大乱。他是东莱曲城人,父亲王豹早逝,便由叔父王翁抚养长大。王基孝顺且聪慧,十七岁时担任东莱郡府吏,但因不喜官职而辞职,前往琅琊地区游学。
曹魏黄初年间(220—226年),王基被举为孝廉,青州刺史王凌特别推荐他出任别驾。随后,朝廷征召王基为秘书郎,王凌又请求将他召回,显示了王基在地方的声望和治理能力。司徒王朗曾因王凌不放人而上疏弹劾,可见王基的才干受到多位权臣认可。后来,司马懿也曾征召他,尚未到任就被提升为中书侍郎。入朝后,他曾直谏魏明帝曹叡休养生息,后出任安平太守,因公事被免职。
军事眼光独到
正始年间(240—249年),王基出任从事中郎和安丰太守,治理州郡严谨,防守周密,使孙吴不敢轻举妄动。面对扬州刺史诸葛诞的征询,他分析孙权军中老将已死,新将未信任,内部无贤才,预测孙权难以亲自出兵,果然如他所料。
当时国内曹爽专权,风气败坏,王基撰《时要论》讽刺时政。后因病被征回朝廷,正始十年(249年)起复为河南尹。曹爽被诛后,他按例免官,但他并非曹爽党羽,只是曾受重用。
嘉平二年(250年),王基起复尚书,不久出任荆州刺史,参与征讨孙吴。在夷陵,他巧妙袭取雄父粮仓,缴获粮食三十余万斛,俘获吴将谭正,并安置降民数千人,因战功被赐关内侯爵。他提出大规模伐吴必须充分准备粮草和战船,并联合吴国内部力量,策略奏效,使朝廷打消轻率出兵念头。
平定淮南三叛
王基在六十多岁时展现卓越军事才能,参与平定毌丘俭、文钦叛乱。他担任行监军、假节,统领许昌军队,主张快速占据战略要地南顿,利用粮仓优势先声夺人。尽管司马师曾建议等待各路军队齐集,王基坚持迅速行动,最终占据南顿,迫使叛军退回。
淮南二叛平定后,他被任命为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晋封安乐乡侯。随后诸葛诞在淮南起兵,王基以豫州刺史身份行镇东将军,统领扬豫二州军队。他主张稳守坚固城垒,不轻易转移驻军,最终成功抵御叛军进攻,大破淮南势力。
晚年与评价
王基于261年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追赠司空。他一生文武兼备,既有卓越的治国才能,也有高明的军事策略。然而,由于其战功多为司马师、司马昭名下,且平定的叛乱知名度不高,他的贡献长期未被充分认可。
王基的经历告诉我们,在历史的光影下,有些英雄虽然不为大众熟知,却以智慧与勇略默默影响时代。
参考文献:《三国志》裴松之注、何兹全《三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