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军的战斗力,传统上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清军腐败,战斗力差。实际上,这种看法并不完全准确。回顾历史,欧洲的军队在当时并不比清军更清廉,甚至可以说,有些欧洲军队的腐败程度与清军不相上下。比如,英国军队在当时的买官卖官现象并不比清军少,沙俄军队的腐败情况也与满清相差无几,甚至连普鲁士的军队,也深受裙带关系和腐败问题的困扰。从清廉度上来看,欧洲各国军队与清军相比,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欧洲军队之所以能在战斗力上远超清军,关键原因就是它们的军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单就兵力而言,清军在当时远远不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军队。满清建立时,兵力一度达到80万人,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总兵力相当。当时的欧洲正处于三十年战争时期,德国的古斯塔夫·阿道夫大帝虽然是军事天才,但也仅仅能通过艰难的资源调配,凑出10万大军。佣兵领袖华伦斯坦同样通过借债,才勉强组织了10万人的军队。与此同时,法国也只有10万到12万人的常备军,而西班牙在1650年左右才勉强维持10万兵力。荷兰则能招募到10万兵力,英国内战时军队最大规模也只有7万人,而沙俄的常备军只有13万人左右。 在17世纪末,欧洲的兵力已经超过了清军。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的兵力总数达到40万人,占据了整个欧洲的三分之一。法国的军队虽然只有清军的一半,但法国人口远远少于中国,因此法国的动员能力远超清朝。同一时期,沙俄的兵力已经达到14万至17万人,再加上可以动员的5万哥萨克,沙俄能够轻松发动克里米亚战争。西班牙由于财政危机,兵力大幅缩水,只剩下5万人的军队,而荷兰的兵力也在不断增加。 到18世纪末,欧洲的军队总人数是清军的两倍。七年战争时,普鲁士出动了20万军队,而沙俄则有50万兵力,清军的兵力与这些国家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奥地利的兵力也有15万人,英国陆军最大时达到了10万人,而法国则能出动30万兵力。此时,欧洲的战争规模已经远超清朝的能力,甚至令乾隆皇帝自称“十全武功”也显得相形见绌。 进入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的军队人数更是暴增,直接把清军远远甩在了后头。拿破仑在战争期间动员了超过260万人的军队,到了1811年,法国的兵力高达86万5000人。拿破仑甚至可以一次性在俄罗斯调动60万大军。与此同时,沙俄的常备军保持在40万,而后备兵力则可达到100万人。整个拿破仑战争时期,反法同盟动员的兵力高达330万,欧洲的兵力总数接近600万,是满清军力的近十倍。 19世纪中期,清军的兵力并没有显著变化,仍徘徊在60万到80万人之间。而欧洲的常备军兵力已经达到了200多万,是清军的三倍。欧洲军队不仅数量庞大,还具备快速扩军的能力,这一点是清朝无法比拟的。以普法战争为例,普鲁士能够在战争期间动员130万人,而奥地利则可动员37万步兵。沙俄和法国也在不断增加兵力,这些国家的军队人数和动员能力远超满清。 进入20世纪,欧洲军队的兵力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欧洲的常备军已经达到400多万人,德国和俄罗斯的兵力分别为60万和110万,远远超过清军。到那时,欧洲军队的总人数已经是清朝新军的30倍,而欧洲军队的腐败问题虽依然存在,但由于其组织能力的提升,腐败带来的负面影响已被很大程度上弥补。 总的来说,尽管清军在当时的腐败问题不容忽视,但欧洲军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而之所以欧洲军队能够在战斗力上远超清军,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军队的快速发展、强大的动员能力以及不断优化的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