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虽然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客观来讲,他对反对元朝统治,也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他作为一个渔民的后代。出身不可不为低贱,按理来说,他的出生也就比朱元璋的出身要好那么一点点,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实际上陈友谅这个人是一个非常积极向上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很有野心和上进心,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低贱的渔民的后代混成了元朝官府的公务员,其手段与野心可见一斑。这个人他如果能得到元朝政府的重用,或者他能够有进一步的上升通道,大概是不会站在元朝统治者的对面的。
在今天流行的许多武侠小说当中,陈友谅是元末明初一个重要的人物,也是朱元璋争夺江山一个十分危险的人物。经常会说陈友谅也是什么丐帮中人,不是和朱元璋在同一个帮派的人,朱元璋是明教中人。实际上这是一个武侠小说的杜撰。但这个杜撰也不是没有一定依据的。元朝末年确实盛行“明教”,朱元璋确实加入了明教。
只不过这个“”明教跟小说里的“明教”区别很大,在元朝末年,由于元朝的腐败和无能导致各地的起义此起彼伏,这让很多民间宗教势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曾经屡禁不止的流行的弥勒教变成了对于当时苦难的人民来说,非常有市场的“”明教。
朱元璋之前的那些起义军都是打着宗教旗号,聚拢大量的对元朝统治者不满的农民起义军,其实宗教色彩并不浓厚。而陈友谅这个人一开始是跟随当时的天完国,后来,在陈友谅的努力之下,成功的架空了天完国。成功架空之后,这个陈友谅居然非常残忍的将自己原先的主公直接斩杀,自立为王,成为了汉王。
陈友谅称王直接给朱元璋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当时的势力团伙,只有朱元璋,张士诚和陈友谅最强大,而这三个人中,陈友谅的军队最为众多,是其余两支军队不可比拟的。
但是陈友谅成为汉王之后,由于自己是在造反篡权上起来的,可能在战略和自己的规划上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虽然短时间不会带来什么危险,但是只要集中爆发,必然是一场惊天大祸。
陈友谅的性格也有问题,这也是一直困扰陈友谅的重要原因,陈友谅性情残忍,甚至可以用残暴形容,在他的手下办事,稍有不慎就会有掉脑袋的危险,虽然因为陈友谅的这种心狠手辣性格,让他站稳了汉王的位置,使自己的汉军纪律十分严明,成为首屈一指的强军。但是这种心态,在某种意义上也容易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陈友谅选择和朱元璋决斗,久战不胜的时候,陈友谅又开始着急了,双方都想要做真正的皇帝,但是我们也知道,只能有一个人成功!
陈友谅那多疑的性格发作了,开始刚愎自用的发动了许多无谓的进攻,根本不轻易相信许多人,由于手下都不尽心尽力,他感到非常的丧气,最后甚至本人直接被一颗流矢射杀。天下大势尽皆落入朱元璋之手。
其实,有关陈友谅是怎样的一个人,有好有坏,他那种不达目的据不罢休大的态度,是很多人都应学习的,当然也是因为他这样的态度,让他失去了理智,一心想要成为皇帝的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几斤几两,让自己的美好将来就这样断送了。
但是对于陈友谅来说,还有一点是应该值得注意的,陈友谅这个汉王,其实最大的失败地方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性格,还有就是决策,这也是他的弱点。
陈友谅的汉军,虽然好战,也善战,但是却不能有好的战略决策,和朱元璋相比,朱元璋有很好的手下去帮助他,给予朱元璋多方面的决策支持,这也是朱元璋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而相反的是,陈友谅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奖罚分明,最后搞的士卒离心,自己也身首异处,为天下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