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马黎 王燕维 通讯员 黄亚男 朱叶菲 胡琪
10月18日,第三届良渚论坛“文明根脉:远古文明的历史智慧和当代价值”分论坛在杭州良渚国际研学中心举办。
论坛聚焦世界区域文明比较研究,汇聚海内外考古、大遗址保护专家学者,将中华文明与埃及文明、地中海文明等置于同一对话空间,在多维比较中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认识,探寻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
论坛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贾笑冰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题,为大家介绍了红山文化的新发现。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处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关键时段。去年是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曾这样总结红山文化的重要意义。
“最新的发现,新在哪儿呢,扩充了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贾笑冰介绍,马鞍桥山、彩陶坡、刺槐山以居住类遗迹为主,牛河梁(第一和第十三地点)、东山头、郑家沟、三家东北和元宝山为祭祀类遗址。虽然规模不等、结构也略有差异,它们是红山文化中期偏晚阶段开始繁盛的社会公共仪式活动的体现,也是红山文化等级社会形成、等级秩序完善的重要表现。连续创新与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色是红山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的基础。
意大利米兰大学教授帕特里齐亚·皮亚琴蒂尼(Patrizia Piacentini)分享了埃及西阿斯旺阿迦汗陵周边新发现的约500座墓葬、建筑结构及其研究情况。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明起源研究中心主任李世伟介绍了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新进展,指出在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化进程已显著呈现。他也介绍了灵宝北阳平仰韶文化遗址、杨官寨遗址、八里坪遗址等考古新发现,郑州地区分布仰韶石器遗址有200多处。仰韶文化是主干性考古学文化,它所孕育的文明因素和文明特质对后继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坛现场
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达芙妮・辛克莱尔·米尔沃德(Daphne Sinclaire Myhrvold)以海特埃尔-古拉布遗址为例,分析了埃及古王国时期的社会组织与人地互动关系。吉萨金字塔周边聚落和环境如何互动?为什么一座城市只使用了80年就被遗弃了?一个古王国里有哪些定居点?新发现的埃及古王国的建筑群,可能是建造金字塔的劳工的居住点,约有16万人居住。“一代又一代的工匠,是如何建造金字塔的,它们必须在一个王国的统治下进行,我们还没看到故事的全貌,但我们已经越来越接近它了。”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介绍了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他指出,山东地区目前已基本建立起距今10万年以来的考古学文化框架。近年基于新发掘的沂水跋山遗址群,已基本建立鲁中南乃至山东地区距今10万年以来的文化序列,填补了山东及中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
在大汶口文化阶段,社会分化呈现血缘等级体系—宗族组织,家户规模的持续缩小,城址组出现,区域社会产生,出现早期古国,政体形态具有酋邦特点。而到了大汶口向龙山过渡阶段,血缘关系和宗教氛围的淡化,出现继承发展性的特点——器物群风格、宏观聚落模式等。到了龙山文化阶段,已经成为世俗性社会,个体家庭上升为家户主体,等级分化更为社会化,区域聚落群层级化更为明确,出现了军寨(哨卡/兵营),出现城邦社会。而最后岳石文化阶段,开始出现集权的早期国家。
遥感考古等科技考古手段在良渚考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文化遗产科学研究所研究主任尼古拉·马西尼,也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大型考古复合体和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应用,如何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更好地使用遥感技术。“我们甚至可以用自动化的方式来处理数据。作为考古学家,我们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技术,去观察实地的情况。”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郭伟民介绍了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的路径和模式。“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新石器)重大研究项目聚焦3700BC—2000BC的长江中游地区,从新石器时代油子岭文化时期的两湖文化趋同,到屈家岭—石家河文化鼎盛阶段文明曙光的出现,再到石家河文化之后,长江中游本土史前文明衰落,整体参与华夏化进程这一重大历史过程。,郭伟民提出长江中游三苗族群较早与海岱东夷族群一同融入中原,形成了文化、政治上的最早中国共同体。他这样概括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路径与模式:生业形态是稻作为主的饭稻羹鱼,社会结构是血亲主导的古国城邦,政治信仰是无为而治的民本思想,精神观念是天人合一的原始宗教,文明路径是连续稳定的演进发展。
良渚人是怎么做饭的?日本熊本大学教授久保田慎二介绍了良渚文化与东南亚地区稻米加工与食用。良渚时期,稻米已经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主食,久保田教授选取了良渚古城及其周边几个遗址的陶炊器进行分析,包括葡萄畈、美人地、卞家山遗址。他把这个区域的炊煮器分为广口鼎、子母口鼎、长颈鼎、甗,以及釜。他识别出三类用来蒸制食物的炊具——甗、釜和长颈鼎。结合陶器使用痕迹、实验考古和残留物分析,他认为,蒸饭是良渚人主要的烹饪方法,人们用釜和长颈鼎蒸饭,用甗蒸副食,比如鱼、肉和蔬菜。
浙江大学文化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刘斌,介绍了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新进展。“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项目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联合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等7家核心单位,并协同20余家国内外科研机构共同推进。项目聚焦于距今6000–4000年这一中国史前社会复杂化过程的关键阶段,以崧泽–良渚文化序列为核心时空单元,针对凌家滩、东山村、寺墩、磨盘墩、福泉山、玉架山、良渚等中心聚落,以及中初鸣、施岙、柘林等重点遗址,通过考古调查、发掘与多学科研究,系统揭示长江下游社会复杂化的动因、路径与过程,提炼区域文明演进的特点与模式。刘斌介绍,各中心聚落的结构和演变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丰富和完善了对崧泽至良渚文化阶段区域社会复杂化过程的认识;多学科研究显著深化了对良渚社会的理解,增强了对良渚晚期社会多元性的认识;加深了对区域文明演进动因与过程的认识,初步构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的基本框架。
摩纳哥阿尔贝一世亲王基金会人类古生物学研究所总干事安娜·埃米莉·让娜·埃查苏,介绍了法国人类古生物学研究所在北京丁村、湖北郧县人等遗址合作开展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
论坛还举行了严文明纪念馆揭牌仪式。严文明先生是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考古教育家和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家,是世界考古论坛终身成就奖的荣获者。“严文明纪念室”将落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
揭牌仪式现场
揭牌仪式
论坛最后,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博雅讲席教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赵辉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国内学者分别介绍了东北地区、中原地区、海岱地区、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史前文明化进程的最新考古成果。中国史前文化的演变是一个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近二三十年,中国考古学转向多元文化背后的探究。中国考古学正在从早期一般化进程的研究,转变到各地方文明化进程中各地特点、道路、方式更仔细的研究,试图探究何以中国、何为中国的重大历史命题。而要认清中国文明,更要放眼世界文明,要放到更大的范围内与其他文明研究成果和技术的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图片由组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