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1925年10月10日,故宫举行成立庆典,悬挂的木质匾额,由李煜瀛题写。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故宫在600年的传承中,汇集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
这里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实物例证,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大成之城”。
今日分享一组故宫老照片。时间从1860年到1933年。
1860年 天安门金水桥
1860年 午门
20世纪初 午门
20世纪初 太和殿
20世纪初 中和殿
20世纪初 保和殿
20世纪初 乾清宫
20世纪初 乾清宫明间
20世纪初 交泰殿东侧面
20世纪初 交泰殿明间
20世纪初 交泰殿内自鸣钟
1922年 交泰殿匾额及门神
1922年 坤宁宫
1922年 坤宁宫内萨满祭神处
20世纪初 钦安殿内景
20世纪 养性斋庄士敦书房
20世纪初 堆秀山
1925年 承乾宫
20世纪初 永和宫抱厦
20世纪初 斋宫
20世纪初 九龙壁
20世纪初 皇极殿
20世纪初 皇极殿明间宝座
1925年 畅音阁大戏台
1922年 养心门
20世纪初 养心殿明间
20世纪初 养心殿东暖阁
20世纪初 养心殿卧室
20世纪初 体顺堂西间陈设
1920年 建福宫花园延春阁
1923年6月 建福宫花园火后残迹
1923年6月 坤建福宫花园延春阁火后残迹
20世纪初 漱芳斋
20世纪初 储秀宫
20世纪初 储秀宫浴室
20世纪初 长春宫内景
20世纪初 长春宫卧室
20世纪初 西二长街嘉祉门
20世纪初 重华宫东间陈设
1922年 雨花阁
20世纪初 慈宁宫花园宝相楼
20世纪初 澄瑞亭东侧面
1860年 北海琼华岛拍摄紫禁城全景
20世纪初 从景山中峰北望
故宫博物院 “光影百年”故宫老照片特展(部分)
1860年 大清门全景
1860年 天安门金水桥
1860年 午门
20世纪初 午门
午门为紫禁城正门,也是四座城门中最为高大宏敞的一座,主楼两侧各有形若朱雀展翅的方亭与之呼应。旧时,皇帝在午门前举行颁朔,献虏等重要礼仪。皇帝出巡祭祀等出入中门,伴击鼓鸣钟,尽显皇权威仪;皇帝大婚喜轿入宫和殿试三甲出宫也走中门,以示优崇。
20世纪初 太和殿
太和殿是整个紫禁城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殿宇,凡皇帝登基,大婚,册封皇后,上皇太后徽号,命将出征以及万寿,冬至,元旦“三大节”等,皇帝均御太和殿;清初,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殿试”在这里举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殿试改在保和殿后,宣布考试结果的“传胪”典礼仍然安排在太和殿内。
20世纪初 中和殿
中和殿是三大殿终体量最小的一座,凡遇到“三大节”等重大朝会,皇帝先至中和殿升座,诸大臣等行礼毕,皇帝方由中和殿御太和殿。每年的“亲耕礼”,皇帝要先在中和殿阅视农具与祝版。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此阅视奏书,并举行隆重的奏书存放仪式等。
20世纪初 保和殿
保和殿是皇帝赐宴宗室王公大臣与外藩使节的场所。顺治康熙二帝曾一度以保和殿为寝宫,顺治皇帝大婚的洞房也曾设在这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以后的“殿试”多在此举行。
20世纪初 乾清宫
明至清初,乾清宫为皇帝临朝理政和生活起居的宫殿。自清雍正朝起,皇帝寝宫移至养心殿,乾清宫仍未帝王朝视和举行节庆大典的重要宫殿之一,是皇帝召见大臣,接见外藩使节和筵席的场所,皇帝在“三大节”时多御此殿受后妃宗室贺。
20世纪初 乾清宫明间
乾清宫明间设皇帝宝座,屏风、御案、仙鹤等一应俱全。殿内左右“列图史、玑衡、彝器”。昔日帝王御殿时,文武官员按官阶文东武西立于殿内外东西两侧。
20世纪初 交泰殿东侧面
清代每逢元旦及皇后诞辰,皇后于此升座,接受宫中妃嫔、命妇的朝贺。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阅视采桑的用具。照片中交泰殿东侧阶下,沿后三宫台基建有—排旧时值事人员的“他坦”房,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另外乾清宫东西三间后檐下有矮墙一道,与今日格局不同。
20世纪初 交泰殿明间
“无为”匾额原系康熙帝所书,乾隆帝禅位第二年,乾清宫、交泰殿被火焚毁,当年进行重建,照片中的匾额为乾隆帝所摹写。匾额下有乾隆御笔《交泰殿铭》,“二十五宝”就存放在宝座周围的宝函内。
20世纪初 交泰殿内自鸣钟
交泰殿内陈设有计时器二座,分别是殿内东侧的铜壶滴漏和西侧的大自鸣钟,均制作于嘉庆年间。此大自鸣钟为宫中计时的标准,有太监专门负责上弦、洒扫。旧时,此钟报时后神武门鸣钟鼓,城外钟鼓楼亦随之响应。
1922年 交泰殿匾额及门神
1922年 坤宁宫
坤宁宫在明代是皇后寝宫,清代改为萨满祭祀场所。旧时,坤宁宫日日进行祭祀礼,分为朝祭和夕祭;另有春秋大祭、求福祭等。每岁腊月二十三,坤宁宫祀鼋,届时要奏请皇帝于佛前、神前、鼋前拈香行礼。坤宁宫东间曾是康熙、同治、光绪帝大婚时的洞房,1922年溥仪大婚也将洞房设在这里。照片中坤宁宫搭设着彩棚及灯笼,显示一派喜庆之气。
1922年 坤宁宫内萨满祭神处
清代坤宁宫改建祭祀场所以后,将明间宫门封死,改在东次间开门,西侧室内砌满族传统的炕床与煮肉大锅,又设供案于殿内。照片中的坤宁宫安装了电灯。
20世纪初 钦安殿内景
20世纪 养性斋庄士敦书房
庄士敦,英国人。1919年,他应邀至紫禁城担任逊帝溥仪的英文老师,备受溥仪的敬重。
20世纪初 堆秀山
堆秀山原为明代观花殿旧址。山上筑亭名"御景",是帝后重阳登高赏景之处。堆秀山中藏储水缸,与山下两座水法连通,可上演双龙吐水的景观。照片中可见婉容等人在堆秀山上合影。
1925年 承乾宫
承乾宫为明清两代后妃居住地,清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琳贵妃、佳贵人,咸丰帝云嫔、婉贵人都曾在此居住。
20世纪初 永和宫抱厦
永和宫初名永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改今名,为长久和谐之意,对应于西六宫的长春宫名。明清两代皆为后妃居住。明崇祯帝的田贵妃、清康熙帝德妃(雍正帝母亲仁寿皇太后)、道光帝静贵妃(奕诉之母)及光绪帝的瑾妃曾居此宫。照片中的永和宫抱厦下挂有鹦鹉,生活气息浓厚。
20世纪初 斋宫
斋宫是清帝在祭天地、祈谷、常雩大祀礼前,在紫禁城内斋戒的地方。清雍正九年(1731),在明代宫殿的旧址上建起斋宫,自此,清代皇帝在大祀前会先斋宿于此。斋戒日,斋宫丹陛前恭设斋戒牌和铜人。皇帝与陪祀大臣佩戴斋戒牌,不作乐、不饮酒、不食辛辣、不入内寝,以示虔敬。
20世纪初 九龙壁
九龙壁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皇极门外,是—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改建宁寿宫时烧造。纵贯壁心的山崖奇石将九条蟠龙分隔于五个空间,象征着天子“九五之尊”的身份地位。
20世纪初 皇极殿
皇极殿是宁寿宫区的正殿,初建于清康熙年,取名宁寿宫。乾隆四十一年(1776)仿乾清宫规制改建,改名皇极殿,作为乾隆帝归政后当太上皇时临朝受贺之殿。乾隆帝做太上皇之后,曾在皇极殿举办“千叟宴”。
20世纪初 皇极殿明间宝座
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在皇极殿度过了六十岁寿辰;光绪三十年 (1904),光绪帝在此接见了美国、奥匈帝国等九国使臣。
1925年 畅音阁大戏台
畅音阁在宁寿宫区的中部,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戏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成,嘉庆年又增建扮戏楼。阁高20余米,从城墙外也能望见楼阁的绿琉璃瓦顶。高阁分上、中、下三层,分别为福、禄、寿台。此阁朝北,与帝后等赏戏的阅是楼相对。每逢年节,宫中即在此开演大戏。
1922年 养心门
养心殿初建于嘉靖年间,一直是皇帝的便殿。自清雍正朝起,这里作为皇帝的主要居所和日常理政之处,遂成清代皇帝实际上的正寝。养心殿是清代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更适宜皇帝起居活动的场所。其中最著名的是雍正皇帝的“勤政亲贤”室、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以及东暖阁的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处。照片为养心殿前的琉璃门养心门。
20世纪初 养心殿明间
养心殿明间设御座,周围陈设香筒、几案、屏风、翎扇等,屏风两侧置书橱。匾额“中正仁和”系雍正帝御书。周围匾额上书有清代历朝皇帝的圣训。
20世纪初 养心殿东暖阁
养心殿东暖阁是清帝引见官员、批阅奏章之处。1861年“辛酉政变”后,清廷在东暖阁东侧西向设御座,引见时同治帝坐于前(西),慈安、慈禧两太后坐于后(东),中间悬挂帐幕,此即著名的“垂帘听政”处。
20世纪初 养心殿卧室
20世纪初 体顺堂西间陈设
体顺堂位于养心殿后殿东,为清代皇帝住在养心殿时,皇后侍君之处。照片中的“一堂喜气”匾,系慈禧太后御书。
1920年 建福宫花园延春阁
建福宫花园又称西花园,是紫禁城中的四座花园之一。清乾隆七年(1742)利用乾西五所之西四所及其以南的狭长地段修建而成,是一座集庄严大气与玲珑秀美于一身的宫殿园林,初建时为乾隆皇帝“备慈寿万年之后居此守制”之所。1923年6月花园中大部分建筑毁于大火。
1923年6月 建福宫花园火后残迹
1923年6月26日晚9时,建福宫花园敬胜斋火起,大火很快延烧到南邻的延晖阁,高大的延晖阁掉落的构件又引燃了周围殿座。由于建福宫花园地处内廷北侧,建筑密度大,附近又没有可以利用的水源,在很短的时间内花园的中路和西路就陷入了火海。大火烧至28日,共焚毁建筑上百间。贮存其中的大量珍玩、典籍、宗教法器被焚毁,损失不可胜计。
1923年6月 坤建福宫花园延春阁火后残迹
20世纪初 漱芳斋
漱芳斋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清乾隆皇帝即位后,改乾西二所为重华宫,遂将头所改为漱芳斋,并建戏台,作为重华宫宴集演戏之所。乾隆年间,皇帝每岁新正先至西苑阐福寺拈香,然后到漱芳斋开笔书福。逢万寿节、圣寿节、中元节、除夕等重要节日,常侍奉皇太后在后殿进膳、看戏,并赐宴于王公大臣。宣统帝溥仪逊位后,仍于此处传戏。
20世纪初 储秀宫
储秀宫为慈禧太后的寝宫,咸丰六年(1856),时为懿嫔的她在储秀宫的后殿丽景轩生下了载淳(同治皇帝)。清光绪十年(1884),慈禧太后重新入住此宫。逊帝溥仪的皇后婉容也曾生活于此。
20世纪初 储秀宫浴室
照片中的雕花卉八方罩内摆放着一只浴缸和洗脸盆,这里是皇后婉容日常洗浴之处。
20世纪初 长春宫内景
长春宫原为乾隆帝孝贤皇后的寝宫,清末慈禧太后曾居住于此。逊帝溥仪的淑妃文绣亦曾在此生活,照片中的座椅上摆放着数个洋娃娃,正是文绣摆弄的玩具。
20世纪初 长春宫卧室
长春宫卧室内床帐前摆放着一张洋式铁床,屋顶上悬挂着电灯,这里是文绣休息的地方。
20世纪初 西二长街嘉祉门
20世纪初 重华宫东间陈设
殿内寿字立轴上方悬挂着慈禧太后御书“笃礼崇义”匾,北墙上挂一黑漆金字挂屏,上刻御书《陪幸临渭亭遇雪应制》诗。殿内多宝格炕几后面,张挂着雪景行乐题材的通景屏。
1922年 雨花阁
雨花阁位于内廷外西路春华门内,是宫中数十座佛堂中最大的一处。清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皇帝采纳蒙古三世章嘉国师呼图克图的建议,仿照西藏阿里古格的托林寺坛城殿,在原有明代建筑的基础上改建成雨花阁,并于其中供奉西天梵像。雨花阁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藏密四部神殿,对于研究藏传佛教具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初 慈宁宫花园宝相楼
宝相楼位于慈宁宫花园北部,明代原为咸若馆东配殿,清乾隆三十年(1765)改建为楼式建筑,是园中主体建筑咸若馆的东配楼,清代为皇太后、太妃们的礼佛之所。宝相楼体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显密兼修的修持特色,清宫档案中称之为"六品佛楼”。
20世纪初 澄瑞亭东侧面
照片中的澄瑞亭内檐曾悬满匾额。尚可辨认出“鱼跃莺飞”、“与物皆忘”等字样。亭中三人自左向右依次为文绣、婉容、唐石霞(溥杰之妻)
1860年 北海琼华岛拍摄紫禁城全景
1860年 北海琼华岛东面
1860年 琼华岛南面
1860年 大高玄殿习礼亭
1904年 西苑海晏堂
西苑海晏堂是一座西洋巴洛克风格的“西洋楼”,仿照长春园海晏堂建造,是慈禧太后来西苑游幸和接见外国公使夫人的场所。照片中的海晏堂前水池两侧设有“十二生肖”铜像,其手中各执一盏电灯,用于计时。1912年,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曾在此设宴欢迎孙中山。
1907年 颐和园十七孔桥
菲尔曼•拉里贝摄
十七孔桥横卧昆明湖上,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是清代皇家园林中规模最大的石桥。菲尔曼•拉里贝,法国人,1905-1910年在华期间,拍摄了大量照片。
20世纪初 北海西天梵境前琉璃牌坊
西天梵境又称大西天,在北海北岸。明代时为经厂,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扩建。照片中的琉璃牌坊砖石发券、四柱三间七楼。周身琉璃贴塑、坊额处的斗拱均为雕镂精致的仿木结构。此帧为着色照片。
20世纪初 颐和园长廊
颐和园长廊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长廊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南麓,东起邀云门,西至石丈亭,面向昆明湖,是连接山水的纽带。廊上绘有图案1.4 万余幅,被称为“天下第一廊”。此帧为着色照片。
1913年 梁鼎芬崇陵种树照
由于经费困难,崇陵工程中没有植树项目。崇陵建成后,清廷遗老梁鼎芬倡议皇室后裔捐资,为崇陵栽植松、柏等树四万余棵。
20世纪初 太庙
太庙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为明初皇帝合祀祖先的场所,清代因循之。其位置符合《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筑布局巧具匠心。太庙为大祀之所,举凡登极、亲政、监国、大婚等,均需择吉祭告太庙。每年皇帝生辰、忌辰、清明、岁暮亦需至太庙致祭。照片中的太庙广场整齐排列着品级山。
20世纪初 从景山中峰北望
此帧照片的近景是寿皇殿建筑群,远景为皇城北门地安门、万宁桥、鼓楼、钟楼。一条南北贯通的北京城中轴线清晰可见。照片隐约可见北京内城北侧城墙。
20世纪初 景山五亭
景山,又称煤山、万岁山,成山于金元时期。明代营建紫禁城时,用拆除元朝宫殿的渣 土和挖掘护城河河道土方堆积在山上,清代始称景山。景山五峰上建五亭,分别是万春亭、观妙亭、辑芳亭、周赏亭、富览亭,五亭内供奉着五方佛。整座景山,山林苍翠,环境肃穆。照片显示当时护城河北岸曾有一排东西连通的长房,为景山官学所在地。
20世纪初 祈年殿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为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乾隆十六年(1751)修缮。其建筑形制独特,二十八根楠木巨柱环绕排列,支撑着殿顶的重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
20世纪初 圜丘坛
圜丘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之坛,位于天坛南半部,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清代朝廷祭祀,分大祀、中祀、群祀三个等级,圜丘居于大祀之首。每逢冬至,皇帝亲祀,是清代最隆重的祭祀礼仪。
20世纪初 由中海北望琼华岛
照片中琼华岛上永安寺白塔、善因殿、庆霄楼清晰可辨,稍近的团城被全景摄下,北海北岸几组宗教建筑如阐福寺山门后三层大殿、极乐世界后万佛楼等都十分清晰。
20世纪初 福陵明楼
福陵为“盛京三陵”之一,俗称东陵,位于沈阳旧城东北二十里的天柱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皇后的陵墓。皇家陵寝清代皇陵分为入关前的“盛京三陵”和入关后的东陵、西陵。这些照片拍摄时间都在清末民初,不仅呈现了清代皇陵百余年前的样貌,还完整地记录了光绪帝崇陵的兴建过程。
20世纪初 昭陵明楼宝顶
昭陵为“盛京三陵”之一,俗称北陵,位于沈阳旧城西北约十里的郊区,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皇后等的陵墓。
1907年 泰陵石牌坊
菲尔曼•拉里贝摄
1907年 昌陵石像生
菲尔曼•拉里贝摄
1913年 崇陵全图侧面
1909年 崇陵工作第二图
照片中的白色柱状物,是工程开始之初,施工人员为标示陵寝主要建筑位置和实际高度而提前垒砌的“线墩”。题注:“崇陵工作第二图。北至石台五供,东至马槽沟,南至隆恩殿月台,西至马槽沟。”
1913年 石牌楼
《崇陵图》第四帧
1913年 隆恩殿
《崇陵图》第六帧
1913年 明楼正面
《崇陵图》第九帧
1913年 金券门
《崇陵图》第四帧
1913年 崇陵东侧面全相
《崇陵工程全影》相册照片共44帧,摄于1913年,此为第36帧。
1913年 崇陵牌楼正面相
《崇陵工程全影》第九帧
1913年 崇陵隆恩殿正面相
《崇陵工程全影》第二十八帧
1913年 崇陵方城明楼正面相
《崇陵工程全影》第三十二帧
1913年 妃陵全相
《崇陵工程全影》第三十二帧
1913年 梁鼎芬崇陵种树照
由于经费困难,崇陵工程中没有植树项目。崇陵建成后,清廷遗老梁鼎芬倡议皇室后裔捐资,为崇陵栽植松、柏等树四万余棵。
1903年 慈禧太后像
裕勋龄摄于颐和园
1903年 慈禧太后扮观音像
1903年 慈禧太后扮观音像
1903年 慈禧太后等在颐和园排云殿前留影
1903年 慈禧太后等在颐和园仁寿殿前留影
1903年 慈禧乘舆前往仁寿堂
1903年6月 慈禧太后等在颐和园乐寿堂前留影
1903年7月16日 慈禧太后等人乘平底船像
1903年7月16日 慈禧太后扮观音像
1903年 慈禧太后与庆亲王女儿等合影
1903年9月9日 慈禧太后与外国公使夫人合影
慈禧在颐和园乐寿堂与外国公使夫人合影着色照
1903年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赏雪
清光绪(1875〜1908) 隆裕皇后像
20世纪初 隆裕太后与幼年溥仪合影
摄于紫禁城建福宫花园
20世纪初 隆裕太后与太监合影
中坐者为隆裕太后。
1913年2月 隆裕太后国民哀悼会照片中为追悼会上太和殿广场情景。
1913年2月 隆裕太后国民哀悼会
1913年2月 隆裕太后国民哀悼会
照片中场景为灵堂上“禅念”的喇嘛留影
1913年2月 隆裕太后国民哀悼会 照片中为隆裕太后出殡时的纸人及纸马情景。
清光绪(1875〜1908) 瑾妃像
20世纪初 端康太妃像
20世纪初 端康太妃像
20世纪初 端康太妃像
20世纪初 端康太妃与族人合影
中坐者为端康太妃。
20世纪初 端康太妃与太监合影
20世纪初 端康太妃与唐石霞观鱼留影 摄于延禧宫 中为端康,右为唐石霞。
20世纪初 端康太妃与婉容、文绣等人合影 摄于御花园前排为端康太妃、后排左二为婉容、左三为文绣、左四为唐石霞。
20世纪初 端康太妃与宫女摘花留影 摄于御花园 左为宫女,右为端康太妃。照片右下角印有“北京电话西局贞记照相馆二三八一护国寺街西口路北”字样。
20世纪初 端康太妃与婉容、文绣及溥仪弟妹等人合影 左二起:韫英、韫颖、文绣、韫娱、端康太妃、溥任、韫馨、婉容、韫和、韫娴。照片右下角印有“东华TungHua Photographer PEKING北京东安市场丹桂市场内路西”字样。
1914年 载沣与家人合影 摄于醇亲王北府左一为载洵(载沣之弟),左二为载洵夫人,左三后立者为载涛夫人,中坐者为李佳氏(奕譞侧福晋),左十四为刘佳氏(载沣生母),右一为载涛(载沣之弟),右二后立者为载沣,左六后立者为载沣福晋瓜尔佳氏。照片右下角有“同生北京廊坊头条 K.J.Thompson Peking”标记。
关注公众号:古董圈
清晚期 载沣与幼年溥仪像 本张照片为翻拍宣统帝即位时的宣传图画,图中载沣、溥仪的面容俱为真实相貌上的艺术再加工。
清晚期 载沣与幼年溥仪溥杰
1911年 溥仪像
20世纪初 庄士敦 溥杰 润麟 溥仪 在御花园
20世纪初 溥仪和庄士敦溥杰润麟在养心斋楼上
20世纪初 溥仪在紫禁城屋顶上
20世纪初 溥仪分身着色照
1917年 溥仪像 1917年,人称“辫帅”的安徽督军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拥戴溥仪进行了为期十一天的复辟。照片为复辟期间,溥仪正襟危坐在乾清宫龙椅上。
20世纪初 溥仪像
20世纪初 溥仪像
20世纪初 溥仪像
20世纪初 溥仪像
20世纪初 溥仪像
20世纪初 溥仪像
20世纪初 溥仪便装坐像
1924年 溥仪与泰戈尔在紫禁城御花园四神祠前
20世纪初 溥仪和父亲及弟弟妹妹合影
20世纪初 溥仪和日本人合影
1922年 婉容像 郭布罗•婉容(1904〜1946),字慕鸿,号植莲,清逊帝溥仪的妻子,照片为1922年其与溥仪结婚时拍摄。
20世纪初 婉容像
20世纪初 婉容像
20世纪初 婉容像
20世纪初 婉容及随侍太监
20世纪初 婉容在宫里骑自行车
20世纪初 婉容着色照
20世纪初 婉容坐像
20世纪初 婉容和她的英文老师
20世纪初 端康和婉容在建福宫
20世纪初 溥仪婉容合影
20世纪初 溥仪婉容合影
20世纪初 溥仪婉容合影
20世纪初 溥仪和婉容在把玩相机
清晚期 溥仪生母瓜尔佳氏像
20世纪初 溥仪兄弟姐妹九人合影 中坐者为溥仪、后排左起为韫和(载沣次女)、溥杰(载沣次子)、韫颖(载沣三女),前排左起为韫娱(载沣六女)、韫娴(载沣四女)、溥任(载沣四子)、韫馨(载沣五女)、韫欢(载沣七女)。照片右下角印有“M.Kishi 天津日本租界 永乐”字样。
20世纪初 文绣像
清晚期 包衣选秀中待选秀女合影之一
1922年 文绣像 照片为1922年其与溥仪结婚时拍摄。
20世纪初 文绣像
20世纪初 文绣像
20世纪初 溥仪、婉容及双方弟妹合影 摄于紫禁城御花园 左起:溥仪、铁格格(毓崇之妹)、润麒(婉容之弟)、韫颖、婉容、韫和、韫英。照片右下角印有“东华TungHua Photographer PEKING北京东安市场丹桂市场内路西”字样。
20世纪初 载沣与溥仪兄妹合影 后排左起:韫英(载沣长女)、载洼、溥杰;前排左起:韫馨(载沣五女)、韫颖(载沣三女)、溥任(载沣四子)、韫娱(载沣六女)、韫欢(载沣七女)、韫和(载沣次女)、韫娴(载沣四女)。照片右下角印有“东华TungHuaPhotographer PEKING北京东安市场丹桂市场内路西 ”字样。
20世纪初 溥仪大妹韫媖像
20世纪初 溥仪三妹韫颖像
20世纪初 婉容、文绣、唐石霞合影 摄于紫禁城御花园 左起:文绣、婉容、唐石霞。
20世纪初 溥杰像
20世纪初 溥杰与溥仪合影
清晚期 奕譞与卫兵合影
清晚期 奕譞
清晚期 奕譞与福晋合影 左坐者为奕譞嫡福晋叶赫那拉氏,为慈禧胞妹,光绪帝生母。
清晚期 奕劻像
清晚期 恭亲王奕訢
1868年 恭亲王奕訢
清晚期 载沣像
清晚期 四官员合影
清晚期 五官员合影
清晚期 清官员像
1878年 李鸿章像
1896年 李鸿章像
清晚期 军机大臣张之洞
清晚期 统领北洋水师直隶天津总兵丁汝昌像
20世纪初 太监在养心门内的住所
20世纪初 宫女在寿康宫院内的住所
清晚期 坐着的太监
20世纪初 太监戏班合影
20世纪初 太监与宫女
20世纪初 宫女与小太监合影
20世纪初 三名宫女合影
20世纪初 八品首领太监高顺、太监王三元、太监张喜合影
20世纪初 路途中跪送溥仪的小太监
20世纪初 养心门前人物合影 照片中人物身份不详。
20世纪初 东华门及“古物陈列所”牌匾
1937年5月27日 古物陈列所同仁欢迎内政部长蒋作宾合影 摄于武英殿前 蒋作宾(1884〜1942),字雨岩(雨严),湖北应城人。时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部长。
1925年 清室善后委员会封条 照片上封条日期为民国十四年(1925)一月三日。
20世纪初 维持治安的军警列队进入神武门
1925年 清室善后委员会同仁进行点查工作的情景
20世纪初 故宫博物院创建时全景
20世纪初 李煜瀛题“故宫博物院”牌匾 故宫博物院开院典礼时的匾额,为李煜瀛手书的颜体大字。李煜瀛(1881〜1973), 河北高阳县人,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题字时任清室善后委会委员长、故宫博物院临时理事会理事长。
20世纪初 午门及”故宫博物院”牌匾
20世纪初 故宫博物院分院太庙东门 故宫博物院于1930年接收太庙,并悬挂“故宫博物院分院”匾额。
1925年 故宫博物院同仁欢迎易培基到院就职 摄于正阳门火车站 易培基(1880〜1937),字寅村,号鹿山,湖南善化(今长沙)人。伯25年10月始任故宫博物院临时理事兼古物馆馆长,1929年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20世纪初 故宫博物院同仁在绛雪轩招待江庸等人留影 摄于绛雪轩 江庸(1878〜I960),字翊云,晚号澹翁,四川璧山(今重庆市璧山区)人,曾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
1930年10月1日 故宫博物院同仁在绛雪轩招待外宾合影 摄于绛雪轩
1930年5月20日 故宫博物院于御花园举办游园会时神武门外的情景 为推广院内丰富的展览内容,故宫博物院于1930年5月20日及10月21日举办两次游园会,招待外交使节团及北平市军政要人、各机关人员和社会贤达。
1930年5月20日 故宫博物院举办游园会时北上门前等候游客的人力车及汽车 北上门位于神武门前,于1956年拆除。
1937年5月27日 故宫博物院同仁欢迎内政部长蒋作宾 摄于故宫博物院御花园
1928年 故宫博物院同仁欢迎张继、李宗侗纪念合影 照片原题:“欢迎张溥泉、李玄伯合影。”张继(1882〜1947),字溥泉,曾任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馆长。
1926年 古物陈列所同仁欢迎瑞典皇太子 摄于武英殿前 位于照片正中者为瑞典皇太子,名为奥斯卡•弗雷德里克•威廉•奥拉夫•古斯塔夫•阿道夫 (1882〜1973),时任瑞典科学研究委员会会长,亦是著名考古学家和中国文物收藏家。
20世纪初 文献馆库房内文献、档案堆积情形
20世纪初 内务府造办处外景 造办处为清宫制造皇家御用品的专门机构,所存档案是清宫日常活动的重要原始记录, 现今完整地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20世纪初 内务府造办处内景
20世纪初 清史馆所藏文献
20世纪初 内阁大库实录库内景
1931年 文献馆同仁整理内阁大库档案 1931年1月6日,文献馆开始整理内阁大库档案,以内阁大库为临时办公处。
20世纪初 图书馆正门寿安门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最初设立于1925年建院之时,位于寿安宫内。曾设图籍、掌故二部,掌故部后改为文献部,之后又独立为文献馆。图书馆设立善本及殿本书库等,负责对清宫旧藏图书的版本审定、编目及陈列工作。
20世纪初 图书馆寿安宫殿本书库
1930年5月16日 图书馆同仁欢迎江瀚馆长合影 摄于故宫博物院寿安宫 照片原题:“故宫图书馆欢迎江叔澥馆长摄影。”江瀚(1857〜1935),字叔澥,福建长汀人。曾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维持会会长。
20世纪初 图书馆阅览室
20世纪初 太庙图书馆分馆正门 1935年,图书馆为方便读者计,将馆藏复本移至故宫博物院太庙分院,成立分馆。
20世纪初 太庙图书馆分馆阅览室
20世纪初 文渊阁《四库全书》陈列
20世纪初 古物馆第五陈列室瓷器陈列 古物馆始设于1925年建院时,负责院内除图书及档案以外文物的分类、编目、保管及展陈事务。
20世纪初 古物馆第六陈列室书画陈列
20世纪初 古物馆第九陈列室瓷器陈列
20世纪初 承乾宫清代瓷器陈列 故宫博物院于1930年设大规模专门陈列室两处,此即为其中之一。
20世纪初 养性殿乐器陈列
20世纪初 颐和轩盔甲陈列
20世纪初 同顺斋钟表陈列
20世纪初 太极殿原状陈列
20世纪初 长春宫西配殿原状陈列
徐徐道来话北京编辑整理
1933年2月 第一批古物南迁文物箱在太和门前广场集中
1933年2月 第一批古物南迁太和门前广场文物箱搬运情况
1933年3月 第三批古物南迁太和门前广场文物箱装车情况
1933年3月 第三批古物南迁午门前文物箱装车情况
1933年3月 第三批古物南迁太和门前广场文物箱装车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