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5日,毛泽东和朱德在指挥渡江战役后,向全国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也就是著名的《约法八章》。在上海,中共地下警委决定将这一文件印成传单,邮寄给全市所有警察系统的巡官以上警员和军统特务,每封传单后都附上一封警告信,明确针对个人,内容直接而具体,尤其是对一些高级人物的警告尤为严厉。
到5月11日,《约法八章》和警告信开始通过邮局陆续送到这些警官手中,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这些信件无声无息地像炸弹一样爆炸,尤其是当时的上海市警察局局长毛森也收到了这封警告信。毛森表面冷静,但内心却异常紧张,整夜未眠。
毛森随后在5月24日派人找陆大公,这个曾是他眼中的敌人。令人惊讶的是,毛森不仅没有敌对,反而主动提出让陆大公接替他的职位。那么,陆大公是谁,为什么毛森会有这样的决定呢?
陆大公早年毕业于上海格致中学,后曾考入香港大学,但因家庭经济困难未能继续学业,选择回上海找工作。他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巡捕房工作,最终在日军占领上海后被留用,升至总局警备科长。他自嘲说,自己经历了三种不同政权的统治,是“三朝元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上海由国民政府接管,但陆大公在国民党内部并无强大靠山,最终在1948年被调至警员消费合作社,权力大为削弱。
此时,陆大公看到国民党政府腐败不堪,民生困苦,于是心生疑虑。恰逢与中共地下党有了接触,经过多次思想斗争后,他决定投身起义。1948年底,毛森接任上海警察局局长后,加强了对警察局的控制,并实施白色恐怖,迫使许多潜在的反对力量转向地下。陆大公与中共地下党合作,定期汇报警察局的动态,并接受任务。
然而,不久后毛森发现了杨虎与中共地下党的联系,开始严密调查。在一次面对面谈话中,毛森警告陆大公:“如果谁与共产党有联系,必须立即交代,否则后果自负。”尽管如此,陆大公并未慌张,反而平静应对。
1949年5月,随着解放军的推进,上海的战局急转直下。蒋介石和国民党高层决定撤离上海,毛森被指派留守,试图阻挡解放军的进攻。此时,毛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杀掉陆大公,因他熟悉上海局势,若落入共产党之手,必将成为重大的威胁。然而,毛森的秘书应志春提出反对,认为陆大公可以利用,而非杀掉。因此,陆大公暂时逃过一劫。
毛森为避免败露,试图与陆大公建立联系,并邀请他暂时接替局长职务,以协助维持上海的治安。陆大公在地下党的指示下,接受了这一职务,并准备策划起义。很快,他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掌握了义务警察的领导权,并为起义做准备。
在毛森的压力下,陆大公与中共地下党密切合作,并成功策划了起义。最终,5月26日,解放军已占领上海大部分区域,毛森意识到形势已不可逆转,在最后一刻逃离了上海。
5月27日,解放军正式接管上海,陆大公将上海市警察局的印章交给了新的领导,并成为上海市公安局顾问。此时,上海市的解放工作顺利完成。
在随后的日子里,陆大公与时任上海市师长的陈毅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陈毅请他为上海的交通管理提出建议,陆大公为改善城市交通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获得了陈毅的赞赏。陆大公也因此成为新政府的一名重要顾问。
直到1992年,陆大公在上海去世。他在中国历史的洪流中,见证了从旧上海到新上海的巨大变化,亲身经历了上海的动荡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