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为何被称为“殷”?这个问题困扰了许多学者。大多数人认为,“殷”是商朝的都城——殷地的名字,现今我们所知的河南安阳。商朝在这里建立了都城270多年,因此,“殷”一词就用来代指商朝。比如《尚书·盘庚》就提到,盘庚迁都到殷,民众不习惯这片新土地,“殷”因此成为了商朝的代名词。
然而,《史记·殷本纪》与《尚书》的记载并不完全一致。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帝舜封商契于“商”,但没有提及“殷”字。在描述商朝时,司马迁始终称商朝为“殷朝”,并且将商朝的历史命名为《殷本纪》。他并没有明确解释为什么“商”变成了“殷”。这与我们如今理解的商朝国名有所出入。 最关键的是,甲骨文中的发现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通过对17万片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发现商朝从未自称“殷”。商朝人一直使用“商”这个名字,而没有出现“殷”的字眼。例如,甲骨文中有大量“入商”、“天邑商”的记录,却没有提到“入殷”或“天邑殷”。著名甲骨学家罗振玉曾指出,盘庚迁都殷地后,商朝并没有更改国号,依旧称自己为“商”,而且在甲骨文中也没有“殷”字的出现。这样一来,司马迁将商朝称为“殷朝”显然是错误的。 我们再来看周朝对商朝的称呼。周朝最初称商朝为“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称呼逐渐变化。特别是在周康王时期,周朝文献和考古资料开始普遍使用“殷”来指代商朝。这一变化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至今尚无确切答案。更有意思的是,在考古文献中,周朝初期的记载仍然以“商”为主,直到西周中期,“殷”才开始成为主流称呼。 而甲骨文中,“殷”字的出现极为罕见,仅出现了五次,并且含义不明确。唐际根学者通过研究指出,这些“殷”字往往不是作为地名出现,可能与商朝的社会状态有关。学者提出,“殷”字可能原本带有某种负面含义,比如表示贵族身份的丧失或奴役的状态。甲骨文中的“殷”字并未出现完整的句子,因此无法明确其含义。更为关键的是,“殷”字的出现似乎并非单纯指代都城或地名,而可能是指商朝灭亡后的某种警示和教训。 周人为何将商朝称为“殷”?根据一些学者的分析,周人可能通过这一称呼,表达对商朝腐化堕落、暴政统治的否定和警戒。周公辅佐成王时,便有类似的劝诫作用,希望人们从商朝的教训中吸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综上所述,商朝被称为“殷”并不意味着它的都城叫做“殷”,而更可能是一种反映历史、文化和社会评价的命名方式。甲骨文中对于“殷”的稀少记录,加上周人对“殷”的使用变化,都表明这一称呼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历史寓意,可能是周人对商朝的警戒和反思。 ——THE END—— 参考资料:《唐际根:何以是“商”朝?》《史记》《尚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