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9年,尉迟恭因与朝中大臣发生冲突,再次被李世民召入宫中训斥。当他跪在宫中,李世民感到有些无奈地对他说:“爱卿,我打算将公主赐给你为妻,你怎么看?”尉迟恭一愣,凭直觉觉得这件事不简单,他下意识地拒绝道:“糟糠之妻不下堂,臣可不做这种富贵易妻的事情。”
李世民看着他拒绝,也没有继续勉强,只是让他回去好好考虑。《资治通鉴》记载了这段对话:“上又曾对敬德说:‘朕欲以女妻卿,如何?’敬德叩头谢道:‘臣虽妻子贫贱,但共度了多年。古人云富贵不易妻,臣不愿此事。’于是李世民停止了这个提议。”
李世民有二十多个女儿,除了早逝的几个,其他的公主大多嫁给了朝中的功臣。高阳公主嫁给了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安康公主嫁给了独孤彦云的儿子独孤谋;新兴公主嫁给了长孙无忌的亲戚长孙曦……这些娶了公主的功臣,多是当年玄武门之变的主力。尉迟敬德在这场变故中,射杀了李元吉,救下了李世民,因此立下了赫赫战功。从功劳上讲,李世民完全可以将女儿嫁给尉迟家族。
不过,李世民提议“以女妻卿”,其实是将公主嫁给尉迟敬德,而非在尉迟家族挑选合适的适婚青年。尉迟敬德虽然鲁莽,但并非愚笨,他敏锐地察觉到皇帝的提议背后肯定另有隐情。宫中目前没有合适的公主,最大的不过16岁,而他自己已经是半老之人,且曾多次救李世民性命,依旧不该被赐婚如此年轻的公主。他很清楚,若接受这份“婚事”,无疑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
尉迟敬德心情沉重地回到家中,过去与李世民出生入死的经历让他本能地察觉到一丝危机。成为驸马?历史上许多驸马都没有实权,况且自己已经是朝廷的重要大员,皇帝这么安排他,难道是打算让他辞官?他越想越觉得,皇帝这是变相要他辞去职务,否则怎么会提出这种荒唐的建议?
第二天,尉迟敬德上书请求辞去官职,以“征战多年,积劳成疾”为由,表示希望“告老还乡,安享晚年”。李世民见他如此识趣,欣然同意了他的辞呈,但并没有让他完全离开长安,而是给了他开府仪同三司的职位,并安排他每月初一、十五进宫朝拜,以此来显示他对尉迟敬德的恩宠,也避免其他大臣对他产生负面看法。
尉迟敬德自跟随李世民以来,立下了无数战功,数次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堪称李世民的重要恩人。《旧唐书·尉迟敬德传》记载:“论功,敬德与长孙无忌并列第一……贞观元年(627年),拜右武候大将军,赐爵吴国公,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并食实封千三百户。”李世民登基时,尉迟敬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的地位相当。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尉迟敬德逐渐被远离权力核心,原因就在于他的性格过于直率和粗犷。
尉迟敬德为人直率,做事冲动而且不计后果,这使他在战争中大有作为。在玄武门之变中,他毫不犹豫地射杀李元吉,立下了大功。然而,这种性格也给他带来了许多麻烦,他在朝堂上直来直去,批评别人毫不留情,甚至得罪了像长孙无忌、房玄龄这样的重臣。
随着局势的变化,李世民开始需要的是像房玄龄这样的治国能臣,而尉迟敬德的这种做派在朝堂上显得不合时宜。李世民因此将他调任地方职务。629年,尉迟敬德被任命为襄阳都督,三年后又转任同州刺史。在地方上,他受到百姓的爱戴,但许多同僚对他颇有不满,李世民不得不频繁调换他的职务。
639年,尉迟敬德回到长安参加李世民的酒宴。当他发现自己被安排在较低的席位时,心中不悦,愤怒地抓住一位比自己座位高的人,质问道:“你有什么功劳,居然敢坐在我上席?”这位人正是任城王李道宗,尉迟敬德的愤怒没有得到缓解,甚至还挥拳打了李道宗,导致他受伤。李世民得知此事后,忍不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并对尉迟敬德进行了警告,劝他要自律,切勿做出后悔的事。
不久后,尉迟敬德被调往鄜州任职,然而,不久后便有谣言称他谋反。李世民虽然不信这些流言,但为了平息风波,还是将尉迟敬德召回长安。尉迟敬德见到李世民时,愤怒地撕开衣服,露出满身伤疤,大声质问皇帝:“我为你出生入死,身上伤痕累累,难道你现在怀疑我谋反?”李世民看到他的伤痕,心生愧疚,最终让他继续留在长安。
李世民知道功臣难以善终,但他始终在为尉迟敬德提供庇护。他不像秦琼那样避免显露功高震主的尴尬,而是通过巧妙的方式,尊重并照顾尉迟敬德的感受。李世民没有直接要求尉迟敬德退休,而是以“将公主嫁给他”的方式,婉转地提示他,成为驸马意味着将无权可得,安享晚年。尉迟敬德最终理解了李世民的用意,并且从此放下了功名利禄,开始沉迷道学,不问政事。
尉迟敬德在晚年生活中,专注于修炼道学,过上了与外界隔绝的生活,16年后安然辞世。李世民虽然从未明言,但通过巧妙的安排,他为尉迟敬德找到了一个体面的归宿,也让尉迟敬德能够安享晚年,成为了受人尊敬的“门神”。李世民深知,这样的功臣,虽有时暴躁,但也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值得得到应有的尊重。
你怎么看李世民将公主许配给尉迟敬德的决定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