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13日,蒋介石站在成都机场,远远望了望自己故乡的方向,随即登机离开了中国大陆,再也没有回来。
来到台湾后,蒋介石心情沉重,开始反思国民党为何会如此迅速地失败。但他从未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将责任完全推给了手下的部下。晚年时,他曾愤怒地骂道:“失去江山,恨不得推卸给别人,完全是因为部下不尽心效命,罪魁祸首就是这两个人……” 蒋介石每一提到这两个人,就满腔怒火。那么,这两个人到底做了什么,才让蒋介石如此愤怒呢?
第一个就是李宗仁——民国时期的著名军阀,曾任国民党代总统。蒋介石和李宗仁有着多年的交情,两人曾是“把兄弟”。回溯到1926年8月的一天,当时蒋介石正在长沙筹划北伐的第二阶段作战,李宗仁也恰好在长沙开会。那天下午,蒋介石召见了李宗仁。
李宗仁虽然是桂系的代表,心里却十分忐忑。他知道,北伐合作不过是暂时的,蒋介石会不会有其他的心思,自己不得不小心应对。于是,李宗仁来到了蒋介石的办公室,沉默等候。
然而,蒋介石却没有谈及任何政治或军务问题,反而笑着问:“德邻兄,今年多大了?”李宗仁愣了一下,心里一想,蒋介石肯定有其他意图,但还是如实回答:“37岁。”
蒋介石听后露出了更大的笑容,他开始在桌面上轻轻敲打,爽朗地说道:“那我比你大四岁,今年41岁。我们年纪差不多,不如结个拜吧!”
李宗仁心中一惊,知道蒋介石心里有数,便婉言拒绝:“总司令,我是您的部下,如何敢与您结拜?”蒋介石却不依不饶:“没关系,部下也能结拜,亲如手足才有利于革命!”说完,蒋介石从抽屉里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拜帖,非要李宗仁答应。
在蒋介石的坚持下,李宗仁最终只能勉强答应结拜。虽然他心里明白,蒋介石这个“兄弟”可不是善类。果然,蒋介石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结交兄弟,而是通过结拜来稳住桂系军队,以便日后在清党行动中不会遇到阻力。等到反革命政变结束,蒋介石开始采取强硬措施,派兵猛攻武汉,李宗仁意识到自己无法抗衡,只好将桂系部队交给白崇禧和黄绍肱,自己则匆忙逃往香港。
然而,蒋介石对李宗仁并不放心,一方面加大攻势,另一方面派人和香港总督交涉,逼迫李宗仁离开香港。李宗仁最终逃往法国的越南,然而蒋介石依然不放过他,通过外交途径,要求法国政府将李宗仁驱逐。
李宗仁在海外漂泊多年,蒋介石派来的特务始终跟踪,双方的关系愈发紧张。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李宗仁才得以回到大陆,然而他试图利用这一时机逼蒋介石下台,但蒋介石被释放后,经过一番运作,李宗仁的希望再度破灭。
在抗战期间,尽管蒋介石和李宗仁关系微妙,蒋依然让李宗仁的部队承担了重要战役,如台儿庄战役,桂军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战后的李宗仁迅速崛起,蒋介石心中的怒火也在不断积累,最终决定通过一场暗杀行动来除掉李宗仁。
1948年11月,国民党保密局局长毛人凤命令云南站长沈醉前往南京执行刺杀任务,目标正是李宗仁。当时,李宗仁住在南京的傅厚岗附近,为了确保成功,沈醉精心策划了行动。然而,随着国民党败局已定,美国的压力让蒋介石不得不放弃这个行动,转而推李宗仁上台,充当代总统,暂时让他在前线顶替蒋介石。
李宗仁起初信心满满,想要划江而治,但很快发现,即使他成为代总统,国民党的军政大权依然掌握在蒋介石手中。李宗仁感到自己被利用,愈发对蒋介石心生怨恨。
1949年,解放军的进攻如火如荼,南京最终被解放。蒋介石逃至台湾,而李宗仁也趁机脱身。李宗仁以治病为由,经香港飞往美国,开始了长达16年的海外生活。即使蒋介石对他展开报复,李宗仁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最终回到大陆,参与新中国的建设。
蒋介石深知李宗仁的“投降中共”言论,却依然将他视为国民党失败的主因之一。除此之外,蒋介石还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其他人,如刘峙、胡宗南等国民党高层,但他从未意识到,真正的失败是由于他自己未能站在人民一方,最终才落得个逃亡台湾的结局。
蒋介石也把失败的责任归咎于马歇尔——这位美国人。马歇尔是蒋介石心中的最大敌人,因为他在抗战期间强迫蒋介石承担一部分战争开支,更因为他提议要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谈。1945年,马歇尔作为美国特使到中国调停国共双方的冲突,他的和谈提案与蒋介石的目标完全不符,蒋介石怒批他是“共产党迷”,并因此对他充满敌意。
随着美国支持逐渐转向,蒋介石对马歇尔的怨恨愈发加剧,甚至在日记中称他为“贱丈夫”,并将失败的责任归咎于马歇尔。然而,马歇尔似乎对蒋介石的指责毫不在意,最终在1959年去世时,蒋介石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尽管蒋介石不断指责他人,但他从未意识到,国民党的失败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始终没有关注人民的利益。与之相对,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了人民一方,最终迎来了历史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