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安读书和工作的那些年,每逢周末,我总会去清晏园(也叫城南公园)散步。在公园的东北角,有一个叫做“朱苑”的小院,尽管岁月流转,公园的景观常常更新,但这片小小的院落依旧保持着1949年建立时的原貌。这里的安静与岁月的积淀,让人不由得想起一位英雄——朱慕萍,他的名字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每年清明前后,许多人都会来到朱苑,尤其是4月10日这个特殊的日子。1949年4月10日,朱慕萍为国捐躯,壮烈牺牲。而淮安正是他的出生地和长眠之地,也是他奋斗的地方。直到今天,他的英雄事迹仍然被家乡的人们传颂着。
朱慕萍,原名朱裕厚,1912年出生于涟水县前进乡朱后圩村。作为南宋理学家朱熹的第21代孙,他的家族背景令人敬重。而他的个人故事与我的家族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是我父亲的启蒙老师,而他的大女儿朱会琴与我父亲曾在小学时坐在同一个课桌上。由于他在兄弟中的排行是第三,因此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三先生”。
朱后圩离我的老家仅有两里多的路程,在他那一代,节日里我们两家还会互相拜年、磕牌佛头,关系亲密无间。
投身革命,投身抗争
朱慕萍的革命生涯从1932年开始,那年他还是响水中学的一名学生。1932年3月,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进入了上海的共产党地下组织。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他开始瞒着家人,孤身前往上海,加入了沪东区的共青团,并在不久后成为了中共党员。然而,好景不长,1933年2月,他因参与革命活动被上海公共租界的巡捕房逮捕。即便遭受了敌人严刑拷打,朱慕萍依旧没有透露任何有用的信息,坚贞不屈。虽然最终出狱,但党组织再次审查后,重新恢复了他的组织关系,并让他继续在上海担任中共沪东区委的干事和秘书等职务。
然而,1933年底,他再次被捕,敌人给他取了化名“张洪生”。在狱中,朱慕萍装作听不懂上海话、不识字,通过假造口供等方法,成功蒙骗了敌人。最终,经过长时间的审讯,敌人未能从他身上得到任何有用的情报。被判15个月徒刑后,朱慕萍被送到苏州反省院。直到1935年8月,他才得以获释,但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已遭严重破坏,他便回到家乡,办起了一所小学。
在抗日战场上大显身手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慕萍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月,他参与组织了涟水县抗日同盟会,并开始为共产党在淮、涟地区开辟抗日工作。他不仅积极参与民众武装的组建,还亲自领导游击队进行反击敌伪,打击投降派势力。
1942年,朱慕萍重新加入共产党,并成为八路军涟水独立团副团长。在他领导下,涟水独立团为打破敌伪封锁、保护重要交通线作出了巨大贡献。之后,他又被调任为麻垛区和盐西区的区长,在更加艰难的环境下继续与敌人展开斗争。
英勇抗敌,壮烈牺牲
1949年,朱慕萍作为解放军的一员,参与了关键的渡江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他带领自己的部队完成了许多艰难的战斗任务。在接到命令后,他指挥部队迅速占领西梁山,这是国民党防线的关键阵地。西梁山地势险要,长久以来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且防守十分严密。尽管敌军拥有火炮阵地、坚固工事和强大火力,朱慕萍依旧带领队伍勇敢进攻。
4月11日,战斗正式打响,朱慕萍带领的部队多次冲击敌人防线,展开了殊死决战。尽管战斗异常惨烈,敌人多次反扑,朱慕萍始终没有退缩。他在战斗中未曾休息,始终坚守在最前线。直到4月16日,敌人的炮火突如其来,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朱慕萍壮烈牺牲,年仅37岁。
朱慕萍的牺牲震惊了整个淮安地区,家乡的父老乡亲无不感到悲痛。当地党政军联合决定,在城南公园(现清晏园)为他修建了一座烈士墓,以此缅怀他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
纪念与传承
1958年,为了更好地纪念朱慕萍,烈士墓背面增刻了他的生平事迹。每年,清明时节,家乡的人们都会来到他的墓前,默默追忆这位英勇的烈士。朱慕萍的事迹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和平。
毛主席曾说过:“渡江战役中的西梁山战斗是一场至关重要的牵制战。”朱慕萍和他的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为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未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每年,在西梁山革命烈士陵园,社会各界都会前来缅怀这些英勇的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今,西梁山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铭记历史、激励后人前进的地方。